首页> 中文学位 >从《三国志》、《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看魏晋南北朝汉语双音合成词的发展及演变
【6h】

从《三国志》、《洛阳伽蓝记》、《水经注》看魏晋南北朝汉语双音合成词的发展及演变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关于双音词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汉语双音化的原因

第二节汉语双音词的判定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偏正式合成词研究

第一节偏正式合成词的判定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偏正式合成词的使用情况

第三节偏正式合成词不同类型的发展差异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并列式合成词研究

第一节并列式合成词的判定

第二节并列式合成词的成词条件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并列式合成词的使用情况

第四节小结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动宾式合成词研究

第一节动宾式合成词的判定

第二节动宾式合成词的成词条件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动宾式合成词的使用情况

第四节动宾式合词的历时发展

第五节小结

第六章魏晋南北朝主谓式合成词研究

第一节主谓式合成词的判定

第二节主谓式合成词的成词条件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主谓式合成词的使用情况及其历时发展

第四节小结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动补式合成词研究

第一节动补式合成词的形成

第二节动补式合成词的特点

第三节关于名量式合成词

第四节小结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附加式合成词研究

第一节关于词缀的界定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词缀的使用情况及各自的历时发展

第三节小结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重叠式合成词研究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重叠式合成词概貌

第二节重叠式合成词的历时发展

第十章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在汉语词汇双音化进程中,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时期。虽然先秦时期汉语就有了一定数量的双音词,而且从两汉开始双音词的数量也渐渐多起来,但是直到魏晋南北朝汉语双音词的发展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词汇系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不但双音合成词的数量有了很大增加,而且各种构词模式也基本完备、渐趋成熟,跨层次组合等新形式也开始形成发展起来。因此,作为一个承继上古汉语、开启中古汉语的过渡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关键时期,它为双音词在唐五代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主体奠定了基础。 论文的研究对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双音节合成词。论文选取《三国志》、《洛阳伽蓝记》、《水经注》作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对象,对它们进行穷尽式的分析和统计。这三部语料既有官修正史,也有对寺院和河流情况进行描写的文学作品,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特色。同时,我们辅以前人时贤对《抱朴子》、《世说新语》、《颜氏家训》等的研究,以便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双音合成词的状貌进行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描述。 论文的研究对象不包括双音单纯词以及双音合成词中的专有名词和官职名称。双音单纯词只是依靠语音上的关系来表达一定的意义,在结构上没有什么规律可循。虽然它是汉语中较早出现的双音词,但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呈现衰落的迹象,不但数量很少,且较少有新产生的形式,大多都是古代汉语的遗留;而专有名词和官职名结构单一,不具有类推性和能产性,它们的数量比较庞大,如果计入统计数据之内,势必会影响数据所反映的情况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因此我们将双音单纯词、专有名词和官职名都排除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外。 论文以魏晋南北朝双音合成词的共时研究为重点,同时将它与上古汉语和唐五代两个时期进行比较,试图展现汉语词汇由上古到中古前半期再到中古后半期的发展演变面貌。上古汉语的语料主要有《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官修正史和《论语》、《韩非子》、《文选》、《论衡》等文学作品;唐五代时期的语料主要以《游仙窟》、《魏书》、《祖堂集》为代表。由于唐五代是中古向近代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汉语双音合成词在这一时期基本上发展得比较完备和成熟,因此我们对《游仙窟》、《祖堂集》的双音合成词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统计,并参考他人对敦煌变文的研究,以期对唐五代双音合成词的面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描绘出汉语双音合成词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五代的发展变化和两个时代之间的差别。 论文共分十章。第一章绪论,主要对选题缘起、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方法、研究目标等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是有关双音词的理论研究。在这一章中我们对汉语双音化的原因以及双音词的判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从第三章到第九章,论文以汉语双音合成词的七种构词方式为具体研究对象,对每种类型的构词方式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每一章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是结合这一时期的语料对该构词方式的判定进行具体的分析。双音合成词大多是由短语凝固而来的,而每种结构类型的双音合成词在形成和发展演变过程中是具有不平衡性的,经历的发展阶段并不相同,因此每种结构类型词与非词的判定都有其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和特殊条件,我们在每章的第一节都对这种构词方式的判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对于附加式合成词,我们主要从词缀的界定的角度将词缀与一些所谓的“词缀”进行了辨别和区分。对于重叠式合成词,我们则主要从重叠式合成词与叠音单纯词的区别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辨别。 其次是对这种结构类型的成词条件和成词难易度进行分析。由于来源不同,形成过程中所受到的条件限制不同,因此每种结构类型的合成词在数量、产生的时间以及发展的程度上都是有差异性的。相比较而言,偏正式和并列式合成词的形成开始得要比动宾式、主谓式合成词早很多,而且数量和构词模式都要远多于动宾式和主谓式,在发展程度上也要比后者成熟很多。这主要是由于偏正式和并列式短语的两个组成成分大多处于同一个句法成分中,两者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因而更易凝结为词。而动宾式和主谓式短语则由于动词性成分承担了句子的主要信息,独立性较强,因而较难与其他成分凝结为一个词;动宾式和主谓式合成词的成词难易度也是有差别的。相对而言,动词性成分与宾语的关系要比它与主语的关系更近一些,只有当这个动词性成分为不及物性成分时,它才可能与其前的主语性成分发生关系。因此,主谓式合成词的形成要比动宾式合成词晚,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数量上和凝固程度上也不能与动宾式合成词相比。同样,在偏正式合成词内部,定中式双音词和状中式双音词在发展程度上也是存在着差异的。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每种结构类型有其各自的形成来源,在成词过程中受到的限制和条件并不相同,所以论文在每章的第二节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根据前面对该构词方式的判定和成词条件的分析,我们在每章的第三节总结了这种构词方式在魏晋南北朝这三部语料中的使用情况。从词性、构词模式、意义等方面对该结构类型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特点进行说明,并结合上古汉语和唐五代来说明它在这一时期有哪些新的发展和变化,在唐五代又有哪些发展和变化。同时对这种结构类型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来的一些特有的现象进行了说明。比如,在佛教影响下产生的大量偏正式和并列式“合璧词”,并列式在中古成为能产的构词模式的原因,附加式合成词的形成机制,名词和动词重叠后形成的双音词有形容词化倾向的问题,等等。 每章的第四节通常是对这一构词方式从上古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五代、由形成到初步发展再到成熟所经历的历时发展演变过程进行描述,对它们在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平衡性以及制约其形成发展的原因进行说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偏正式、并列式合成词基本上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各种构词模式也基本完备;动宾式、主谓式合成词在这一时期则处于形成和初步发展的阶段,数量不是很多,结构模式也比较单一,意义上和结构上的凝固性都不是很强;动补式合成词在这一时期还没有产生,因为动补结构在六朝以后才开始形成,在唐代以后开始成熟,因此动补结构的词化则至少要在唐以后;附加式合成词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大发展,现代汉语附加式构词法的词缀大多数在这一时期都已经出现。它们或已经形成发展起来,或具有了虚化的条件,开始向词缀虚化;重叠式合成词在这一时期有所发展,但是数量仍比较少,而且副词、量词和数词的重叠还没有发展起来。 每章的最后是小结,对这种构词方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状况、特点及其历时发展演变情况做了一个整体的概括和总结。由于重叠式合成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并不发达,从上古到整个中古时期发展变化都很少,因此为了避免重复,第九章重叠式合成词的最后没有小结。 论文的第十章是结语。从双音词的构词法、双音词的词类、双音词的造词法和汉语词汇双音化四个方面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语双音合成词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相较于汉语语音史和汉语语法史的研究,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则显得比较滞后,虽然近年来汉语词汇系统的研究开始兴盛,尤其是中古汉语词汇系统,研究成果颇为丰盛。但是这些词汇研究大多侧重于专书研究,较少有从历时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汉语词汇系统发展变化的。因此论文尝试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双音合成词的共时研究为基点,通过它与上古汉语和唐五代汉语的比较,将汉语双音合成词由上古到魏晋南北朝再到唐五代的发展和变化串连起来,展现汉语词汇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演变的面貌,希望能对汉语词汇发展史的研究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