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九叶诗派诗歌中的时间意识
【6h】

论九叶诗派诗歌中的时间意识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展开▼

摘要

九叶诗派在现代文学史上往往作为1940年代现代诗派的代表,以西南联大诗人群、九叶诗人、冯至与穆旦的新诗创作、现代主义诗潮的“新生代”等面貌呈现。艾青、田间、胡风与七月诗派等与之并存,这是现代文学史中1940年代新诗的主要格局。1940年代文学的时间跨度通常被界定在1937-1949年间,期间经历了中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而1940年代知识分子面临战争引发的从物质到精神的全面危机。同一社会时空下产生的不同诗歌样式彰显了诗人对不同生存处境的思索,以及面对危机的多种选择。本文便从九叶诗派诗歌中的时间意识出发,揭示九叶诗人们对时代社会的感知与体验,诗歌中呈现的反思与批判的精神特性。 选择九叶诗派诗歌中的时间意识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源自诗歌中普遍的时间书写,时间意识承载着重要的时代历史内涵。九叶诗人的诗作中,无论是“钟”、“表”等度量时间的物质载体,还是“八小时”、“十二小时”等具体化的时间片段;无论是不断被回顾的历史,还是永远在展望的未来,这些诗歌中呈现的时间均勾连到人们的生存处境与内心世界,直指时代与社会的现场。另一方面,时间意识或许能为还原历史中的九叶诗派提供线索。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将九叶诗派作为现代诗派进行研究,以西方现代派为参照,挖掘其诗歌艺术、诗学思想等方面的现代派特征,这似乎已经成为共识。当然也不乏探讨诗歌中历史意识、启蒙面向、民族精神与价值重估等方面的研究。但已有研究多处在启蒙与革命、民族话语、现代性研究等范式之中,难以摆脱诸话语对历史的遮蔽。如何回到1940年代本身,从诗人们的自身经历出发,探讨其诗歌创作与时代历史的互文关系,挖掘其对民族、国家、历史和主体的认识与生命体验,是本文力图借助时间意识来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由绪论以及三个章节组成。绪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对九叶诗派进行重新界定,将围绕《诗创造》等期刊发表作品,诗歌主题和艺术风格相似的诗人均纳入对九叶诗派的研究中。第二,汇总1980年代至今对九叶诗派的研究状况,并对文学中的时间书写进行简要梳理。研究综述发现九叶诗派研究多集中在发掘其现代主义特质,在历史层面的研究较为薄弱。第三,对本文中的时间意识进行界定,是指在1940年代语境中,诗人对时间多元的认知与体验。具体而言,战争、都市以及个体生命内部环境中生成的不同时间感,构成诗人们对生存时代与生命处境的体验,体现了多元的时间意识。 第一章围绕战争语境下的现在、过去与未来,挖掘九叶诗人对战争发生时的生命体验、对历史的多元认知以及对未来的认识。九叶诗人中穆旦做过从军翻译,亲身经历过战争,郑敏等也在诗歌中书写过战争的场面。战争发生时的偶然性、残酷性对亲历者造成了灵魂的震撼。战争是时间长河中的重要节点,它沟通着历史和未来。对历史的多重感知,源自诗人还原了历史主体“我们”、社会环境在时间中的变化。苦难的重复以及长诗的史诗意识,营造了九叶诗派诗歌中的历史感。更为可贵的是,诗人们能够跳出“历史”书写,对已有“历史”话语进行质疑,凸显了诗人们的质疑和反思精神。对于时间通往的“未来”,九叶诗派诗歌中表现了牺牲的英雄和无名英雄、幸存者以及普通人在战争前后生命的变化,对“未来”这一抗战宣传策略进行质疑,更表现了“未来”的乌托邦性质。 第二章立足于九叶诗人们生活过的都市,从“八小时”工作制、都市深夜的“十一点四十五分”、“钟表”出发,探析钟表及时间观念的变化,由此给诗人们带来的在都市中多样的现代性体验。“八小时”工作制改变了人们的时间意识和生产方式,它控制着劳动的人群。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小职员等被“八小时”挖成一个“空壳”,阴暗沉滞的工作环境加剧了人们心中压抑逼仄的感受。深夜的“十一点四十五分”是现代化都市的象征,它改变了人们对深夜的认识,还原了现代人在都市中空虚又逃离不得的生命体验。“八小时”“十一点四十五分”等精确的时间概念均离不开“钟表”的引入和传播,但在现代化时代社会中,“钟表”呈现出多元面貌,诸如“空心的夜明表”“大钟”等,均承载着现代人复杂的时间意识和生命体验。 第三章则回到个体生命自身,通过揭示诗歌中对新生命的认识、贯穿生命始终的困境以及面对困境所做的选择,探索诗人们在动乱时局中对个体生命的认知。“新生命”意味着未来,与之相对的“成人世界”代表着“现在”。九叶诗人不再将“新生命”像以往一样视为光明与希望,更多站在生命自身的角度来同情体谅生命的艰难。生命与时间是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的过程,对时间、历史、世界的认识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姿态。面对超越时间存在的虚无感、孤独和寂寞,勇敢地反抗绝望才是直面时间的强者。九叶诗人在时间中选择了自己的存在方式,面对丰富的痛苦,他们办报刊、写作来发声,用自身的敏感、质疑来反思历史、现实与人自己,真诚地体验时代与生命,并在诗歌中将体验传达。另一方面,在社会历史的前进过程中,他们也被时间进行选择。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处于文学边缘,直到1980年代《九叶集》的出版再次回到了研究者视野。他们在时间的流逝中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命运。如何回到历史现场,全面客观地还原九叶诗派?从时间意识出发,探索九叶诗人对1940年代时代语境的体验与感知,梳理他们遭遇的困境和做出的应对,为当下提供借鉴,这是本文力图实现的目标。

著录项

  • 作者

    刘絮;

  •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吕周聚;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诗歌、韵文;
  • 关键词

    九叶诗派; 诗歌;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