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及其家庭、同伴背景
【6h】

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及其家庭、同伴背景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引言

1 个人目标的概念

2 青少年个人目标的特点

3 青少年个人目标的相关因素

4 理论基础

5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研究一 青少年早中期个人目标的特点

研究二 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与家庭、同伴背景

研究2-A 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与家庭背景

研究2-B 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与同伴背景

研究2-C 不同家庭—同伴系统下青少年个人目标的特点

研究三 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系统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1 青少年早中期个人目标的内容

2 个人目标的复杂性与系统性

3 发展背景对青少年个人目标的塑造

4 本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5 教育启示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个人目标是指个体希望实现或避免发生的未来状态或结果的内在表征,是自我管理的基本途径,是动机系统的核心,对个体的行为具有指导功能。在青少年期,由于面临着新的发展任务以及新的社会角色,个体需要做出决策并设立新的目标,而且设立并成功追求目标对于青少年同一性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对个人目标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已有研究仍存在局限性。其一,个人目标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其内容涉及多个领域,每个领域又包含多个维度,但已有研究主要关注了某几个领域目标的某个维度,忽视了目标的多领域多维度的特点;同时,目标还具有系统性的特点,即多领域多维度是同时表现在同一个体身上的,而已有研究都采用单维度分析的策略,缺乏对目标系统及个体差异性的探讨。其二,个人目标的建构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青少年个人目标的设定受到特定文化背景下、特定年龄阶段的发展任务的影响,具有文化特异性。而已有研究主要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缺乏关于我国青少年个人目标发展现状的认识。其三,虽然已有研究考察了家庭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个人目标的影响,但已有研究对这些因素的考察多是零散的、孤立的,往往只探讨这些因素中的某个变量对个人目标的影响,对于家庭和同伴如何作为一个整体的背景来影响青少年的个人目标这一问题并不清楚。其四,已有研究主要采用横断设计,缺乏对个人目标及其与背景因素的动态发展特点的纵向研究。 本论文在梳理个人目标领域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为被试,采用追踪设计,系统考察了我国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个人目标多个领域的多个维度的特点,探讨了家庭和同伴背景对青少年个人目标的影响。具体来说,本论文分三个实证研究来考察这些问题。研究一考察了青少年个人目标的领域集中性、控制信念和时间跨度三个维度的发展特点、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研究二考察了家庭和同伴背景对青少年个人目标的独立影响,以及家庭—同伴背景作为一个系统对个人目标建构的影响。研究三通过对个人目标系统划分类型,确认了可能存在的具有不同目标系统的青少年亚组,并考察家庭—同伴背景与青少年个人目标系统的关系。 本论文三个研究的被试为山东省济南市和烟台市的五所初中和四所高中的8年级和10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测量时共1309人(男生706人),间隔一年半后进行第二次测量,追踪到的有效被试为1155人(男生616人)。两次测量均采用自我报告的方法。第一次测量了青少年的个人目标(采用开放性题目,测量了个人目标的希望和担忧两个方面)、家庭背景(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教养行为)和同伴背景(高成就动机朋友群体和问题行为朋友群体);第二次测量了青少年的个人目标(开放性题目)。本论文主要得到如下研究结果: 1、在青少年个人目标的特点方面,本研究发现: (1)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涉及的内容包括教育、学业、职业、婚姻/家庭、父母安康、休闲娱乐、人际关系、自我、财富和公共事务10个领域。 (2)青少年个人目标的发展特点存在领域差异性。①对于领域集中性,青少年早期个体的教育目标的领域集中性呈上升趋势,在青少年中期下降;青少年早期个体的学业目标的领域集中性呈下降趋势,在青少年中期上升;在青少年早中期,个体婚姻/家庭和人际关系目标的领域集中性呈上升趋势。②对于控制信念,与中期青少年相比,早期青少年认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多是由自己决定的,学业担忧的发生更多是由外界因素造成。③对于时间跨度,在青少年早中期,个体预期教育、学业、职业、婚姻/家庭和财富目标的时间跨度随年龄增长而减小。 (3)青少年的个人目标存在性别差异。①男青少年对职业、婚姻/家庭和财富目标的关注多,而女青少年对父母安康和休闲娱乐的关注更多。②男青少年认为婚姻/家庭希望的实现更多地是由自己决定的;青少年对其他领域目标的控制信念不存在性别差异。③男青少年预期目标实现的时间跨度比女青少年要长。 (4)青少年的个人目标存在城乡差异。①农村青少年对父母安康和人际关系的关注多,而城市青少年对休闲娱乐和公共事务的关注多。②与城市青少年相比,农村青少年认为父母健康方面的问题更多地是由自己决定,而学业失败更多的是由外界因素造成的。③在时间跨度方面,农村青少年预期教育、学业和休闲娱乐目标的时间跨度比城市青少年要长,预期职业和父母安康担忧发生的时间跨度比城市青少年短。 2、在家庭背景与青少年个人目标的关系方面,本研究发现: (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影响着青少年的个人目标。①对于领域集中性,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青少年当时对婚姻/家庭、休闲娱乐、自我和公共事务目标的关注越多,对教育的担忧以及父母安康的关注越少;在间隔一年半后,青少年对休闲娱乐、自我和公共事务的关注越多,对学业、职业担忧和父母安康的关注越少。②对于控制信念,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青少年认为婚姻/家庭希望的实现更多地是由外界因素决定的。③对于时间跨度,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高,青少年当时预期职业和父母安康目标的时间跨度越长;在间隔一年半后,青少年预期职业、婚姻/家庭和休闲娱乐目标的时间跨度越长。 (2)父母的教养行为影响着青少年的个人目标。①对于领域集中性,父母的接纳/参与水平越高,青少年当时对休闲娱乐的担忧越少;在间隔一年半后,青少年对教育和学业的关注越多,对财富的关注越少。父母的严厉/监督水平越高,青少年当时对休闲娱乐的担忧越少;在间隔一年半后,对财富的关注越少。②对于控制信念,父母的接纳/参与水平越高,青少年认为教育、职业、婚姻/家庭和休闲娱乐希望的实现更多地是由自己决定的。父母的严厉/监督水平越高,青少年当时认为教育希望的实现更多地是由自己决定的,婚姻/家庭希望的实现更多地是由外界因素决定的。③对于时间跨度,父母的教养行为对青少年当时预期未来的时间跨度没有影响,仅接纳/参与正向预测青少年一年半后教育目标的时间跨度。 3、在同伴背景与青少年个人目标的关系方面,本研究发现: (1)对于领域集中性,高成就动机朋友越多,青少年当时对学业和公共事务的关注越多,对父母安康的关注越少。问题行为的朋友越多,青少年当时对教育、学业和职业的关注越少,对婚姻/家庭、人际关系和财富的关注越多。 (2)对于控制信念,高成就动机的朋友越多,青少年当前认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多地是由自己决定的。问题行为朋友越多,青少年当前认为职业和自我目标的实现更多地是由外界因素决定的。 (3)对于时间跨度,高成就动机朋友群体对青少年个人目标的时间跨度没有影响。问题行为朋友越多,青少年在一年半后会预期更早地参加工作。 4、关于不同家庭—同伴背景下青少年个人目标的特点,本研究发现: (1)青少年的家庭—同伴背景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低社经—高父母监督型(35.9%)、高资源型(22.2%)、低资源型(18.4%)和多问题朋友型(23.5%)。 (2)不同家庭—同伴背景下青少年个人目标的特点存在共性也存在差异性。①对于领域集中性,所有青少年对教育、职业和自我目标的关注程度类似。低社经—高父母监督背景下青少年对学业的关注较多,而且更担心教育目标不能实现,且对未来婚姻/家庭的关注少。高资源背景下的青少年较多地提及休闲娱乐希望,更关注社会问题,而且他们更不必担心父母的安康。多问题朋友背景下青少年较少关注学业,对未来婚姻/家庭、人际关系和财富的关注较多。低资源背景下的青少年较少关注学业,而且也不担心教育失败(如考不上大学等),而且与其他系统下的青少年相比,他们并没有特别关注的目标。②对于目标的控制信念,除了低社经—高父母监督背景下青少年认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更可能是由自己决定的外,四种背景下的青少年对其他领域的控制信念不存在差异。③对于时间跨度,除了高资源背景下的青少年预期职业、婚姻/家庭、父母安康、财富目标的时间跨度更远一些外,四种家庭—同伴背景下的青少年预期其他领域的时间跨度均不存在差异。 5、关于青少年的目标系统与家庭—同伴背景,本研究发现: (1)基于10个领域希望和担忧的集中性,青少年的目标系统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成就取向型(人数比例最多为41.6%)、自我—人际担忧型(28.6%)和目标宽泛型(29.8%)。 (2)不同家庭—同伴背景下具有不同目标系统的青少年的分布存在差异。在高资源家庭—同伴背景下的青少年提及的目标系统更多地属于成就取向型和目标宽泛型,在低社经—高父母监督背景下具有成就取向型目标系统的青少年要多于具有目标宽泛型目标系统的青少年。在多问题朋友和低资源背景下,三种类型目标系统的青少年的人数相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