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诗经·邶风》研究
【6h】

《诗经·邶风》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 论

第一章 历代经学家对《邶风》的解读

第一节 两汉至唐代经学家对《邶风》的解读

第二节 宋元经学家对《邶风》的解读

第三节 明代经学家对《邶风》的解读

第四节 清代经学家对《邶风》的解读

第五节 近现代学者对《邶风》的解读

第二章 邶地地域与文化习俗

第一节 邶地地域范围

第二节 邶地文化习俗

第三章 《邶风》的写作时代

第一节 卫武公时期的诗

第二节 卫庄公——州吁时期的诗

第三节 卫宣公时期的诗

第四节 卫懿公时期的诗

第四章 《邶风》诸篇主旨考

第一节 怨刺诗: 《式微》 、 《旄丘》 、 《击鼓》 、 《北门》 、 《北风》 、 《新台》

第二节 爱情诗: 《匏有苦叶》 、 《简兮》 、 《静女》

第三节 怨妇诗: 《柏舟》 、 《日月》 、 《终风》 、 《谷风》

第四节 送别诗: 《燕燕》 、 《二子乘舟》

第五节 悼亡诗: 《绿衣》 、 《凯风》

第六节 相思诗: 《雄雉》 、 《泉水》

第五章 先秦文化对《邶风》的影响

第一节 东夷文化对《邶风》的影响

第二节 周文化对《邶风》的影响

第三节 卫国文化对《邶风》的影响

第六章 《邶风》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 《邶风》中的文学意象

第二节 《邶风》的语言艺术形式

第三节 各种艺术手法在《邶风》中的运用

第七章 《邶风》的影响

第一节 对后世诗歌题材开拓的影响

第二节 《邶风》的抒情化叙事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注 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邶风》是《诗经》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写实的手法,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春秋时代邶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政治军事,小到百姓个人的辛酸苦辣,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生活的全面折射。本论文主要从七个角度对《邶风》进行了解读。
  第一章历代对《邶风》的解读
  本章梳理了西汉以来历代学者对《邶风》的解读,分为两汉至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朝时期、清朝时期、近现代时期五个阶段。
  第二章邶风地域与文化习俗
  本章结合《鄘风》、《卫风》以及相关的历史记载,考证了《邶风》成诗所处的地域范围和文化特色,并对邶地地域范围进行界定,推断出邶地地处河南汤阴东南一带。由于文化的地域性特点,邶地的文化习俗也有其独特性。
  第三章《邶风》的写作时代
  为了考察《邶风》各首诗的成诗时代,本章主要采用《诗序》、《郑笺》观点,并且结合《春秋》、《史记》等相关的历史记载对诗篇进行考证。通过对写诗时间的考察,不仅对我们认识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及思想内涵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人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历史有极大帮助。
  第四章《邶风》诸篇主旨考
  《邶风》十九篇作为优秀的现实主义诗作,讲述了先秦时期邶地人民的悲欢离合,大到政治军事,小到个人悲欢,都有论及。本章结合历史记载与历代文学家的评论,根据诗缘情特点,对《邶风》诸篇的主旨做了全面的理解与分析。本章将《邶风》十九篇分为怨刺诗、爱情诗、怨妇诗、送别诗、悼亡诗、相思诗六部分。
  第五章先秦文化与《邶风》
  本章主要从文化角度对《邶风》的文化渊源进行了考证,阐释了东夷族文化、西周文化、卫国风俗文化对《邶风》诗歌创作的影响,各种文化观念在邶地的碰撞交融,形成了邶地独特的多元文化。
  第六章《邶风》的艺术成就
  《邶风》是古代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先驱,在艺术上有首创之功,它从多方面影响着后世的文学创作。《邶风》中所蕴含的各种艺术手法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文学中极具魅力的一种文学精神。本章以文学视角,从文学立场对《邶风》中的意象、艺术手法、句式和章法、语言和用韵等方面进行评判赏析。
  第七章《邶风》的影响
  本章从《邶风》题材多样性的开拓和抒情化手法的运用方面,阐述了《邶风》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时至今日,《邶风》对我们的文学创作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今人继续汲取其营养,发扬其优良传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