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转向的认识论意义
【6h】

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转向的认识论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承诺书

导言

一.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贡献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三.解决问题的出路和方案

四.本文的研究目标、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兴起背景

1.1 SSK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1.1.1斯诺的“两种文化”

1.1.2“小科学”到“大科学”

1.2 SSK产生的社会学背景

1.2.1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1.2.2默顿的科学社会学

1.3 SSK产生的哲学背景

1.3.1库恩思想的影响

1.3.2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影响

1.4后现代话语的影响

第二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批判学派

2.1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

2.1.1“强纲领”的四原则

2.1.2“强纲领”的自然主义和经验性特征

2.1.3“强纲领”的因果关系模型

2.1.4“强纲领”与传统认识论的冲突和一致

2.2爱丁堡学派的“利益理论”

2.3爱丁堡学派的“有限论”

2.4爱丁堡学派的集体约定主义认识论

2.4.1对传统认识论的挑战

2.4.2集体约定主义认识论的特征

2.4.3科学知识的集体建构

2.4.4集体约定主义认识论的合法性辩护

2.5爱丁堡学派的认识论特征

2.5.1合理性规范的社会历史性

2.5.2认知规范的社会建构

2.6对爱丁堡学派认识论的反思和批判

2.6.1爱丁堡学派的理论贡献

2.6.2爱丁堡学派的理论困境

第三章 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进路的实践转向

3.1“强纲领”的社会实在论

3.2柯林斯的科学争论研究

3.2.1科学争论的三个阶段

3.2.2重复实验的问题

3.2.3三个案例研究

3.2.4实验者的回归

3.2.5核心群结束科学争论

3.2.6科学争论研究开启实践转向

3.3拉图尔的转向

3.3.1两种对称性原则的分歧

3.3.2找回失去的自然

3.4林奇对科学的常人方法论解读

3.5对库恩思想的激进解读

3.5.1科学的历史整体性

3.5.2科学教育与无历史的科学

3.5.3专业的科学教育与科学活动的非历史感

3.5.4范式转换源于范式的矛盾蕴含

3.5.5对库恩思想的激进社会学解读

3.6爱丁堡学派之后SSK的理论图谱

第四章 科学的异质性建构

4.1实验室生活:构造自然

4.1.1科学是行动着的两面神

4.1.2实验室是文学铭写系统

4.1.3科学事实是操作陈述的结果

4.1.4从陈述到事实的变形

4.1.5操作陈述与实验室的修辞学

4.1.6科学家为何从事铭写实践

4.2行动者网络:建构自然和社会

4.2.1科学是行动者网络的建造

4.2.2科学的异质性建构

4.3自然与社会

4.3.1实验室是型塑社会的力量

4.3.2自然行动者的“代言人”

4.4异质建构论的哲学意蕴

4.4.1超越抽象认识论,走向科学的人类学考察

4.4.2超越社会建构论,走向异质建构论

4.4.3拒斥主客二分法,回到混沌与权力的本体论哲学

4.4.4坚持知识是权力的产物

4.4.5赋予科学一种政治哲学

4.4.6重写现代性

第五章 科学的语境化建构

5.1作为文化活动的实验室研究

5.1.1客体的重构

5.1.2主体的重构

5.2建构科学

5.2.1科学事实的建构

5.2.2科学论文的建构

5.3科学研究的语境性

5.3.1科学成果的索引性

5.3.2资源关系维持的超科学领域

5.3.3科学知识的地方性建构

5.4地方性知识的辩护

5.4.1科学知识的标准化

5.4.2实践合理性

第六章 科学的操作语言描述

6.1科学是“实践的冲撞”

6.1.1科学的冲撞本体论思想

6.1.2“强纲领”的半操作特征

6.1.3“ANT”转向对科学的操作语言描述

6.1.4科学实践中物质力量的突现

6.1.5科学的操作语言描述

6.2操作语言中的实在论问题及其解决

6.2.1表征语言中实在论问题的困境

6.2.2操作语言框架中实在论问题的解决

6.3世界与我们相互建造

6.3.1操作语言中的真理与实在

6.3.2世界是在经历中给与的

第七章 实践转向的认识论意义分析

7.1实践科学的特征

7.1.1科学的活动性

7.1.2科学的异质性

7.1.3科学的主体间性

7.1.4科学的语境性

7.2实践科学的认识论蕴含

7.2.1科学是一种“认识论的联合”

7.2.2科学是对现时秩序的把握

7.2.3科学是一种叙事重构

7.3整体主义的认识论

7.3.1理论优位的认识论

7.3.2实践优位的整体主义认识论

7.3.3融合两种科学哲学传统

结语:走向科学的文化建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展开▼

摘要

继库恩导引的科学哲学的历史学转向之后,20世纪70年代,以“强纲领”为核心的科学知识社会学再次引发了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并持续占据元科学研究的主战场近30年。在70年代之前,主流的科学社会学与科学哲学在对待科学知识本性的解释上理念一致,没有分歧。在科学哲学一方,主要研究科学合理性的认识论法则和方法论原则;在科学社会学一方,以默顿学派为核心,主要研究科学家群体以及科学运行的社会机制。二者都视客观性、真理性、实在性为科学合理性的理所当然的前提,在认识论上都体现为一种自然优先的“自然实在论”立场。7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科学的社会研究取代科学哲学成为元科学研究的主流。以爱丁堡学派的“强纲领”为代表的科学知识社会学,主张对科学的内容进行社会学分析,在认识论上对科学采取相对主义的立场,并用社会实在论的解释模式解构了科学哲学的自然实在论。爱丁堡学派借助单一的社会利益因素所构造的科学说明模式,受到了来自科学知识社会学内部和外部的多种批判。这些批判导致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进路从宏观模式转向微观模式,即从对“作为知识的科学”(science as knowledge)的研究转向对“作为实践的科学”(science as practice)的研究;从关注知识生产的结果以及作为成品的科学理论,转向关注知识生产的实践过程。在这个转向过程中,法国的拉图尔、德国的塞蒂纳、美国的林奇和皮克林等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实验室研究的兴起成为了其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本文认为,“实践转向”之后的科学知识社会学有一种新的认识论蕴含,即“科学的文化建构论”,后者超越了早期“科学的社会建构论”主张的极端性和偏颇性,将科学知识社会学带出了发展的困境。本文分为七个部分: 第一章主要叙述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产生背景,为之后文章的展开做铺垫。 第二章,从反思批判的角度阐述爱丁堡学派SSK的认识论意义,分析其科学的社会建构思想是如何在瓦解不对称的“自然实在论”的同时,走向同样不对称的“社会实在论”困境的。本章指出,正是爱丁堡学派的极端社会实在论立场的缺陷,引发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研究进路的实践转向,即直逼科学活动现实过程的探究和思考。 第三章,阐述科学知识社会学实践转向的理论背景,表明其认识论蕴涵是用“科学的文化建构论”取代“科学的社会建构论”。本章指出,拉图尔、塞蒂纳、林奇、皮克林及哈金等人开展的实验室研究工作,均体现了转向科学的文化建构论的努力。 第四章,重点讨论拉图尔提出的科学的异质性建构思想及其意义。通过对实验室实践或“形成中的科学”的人类学考察,拉图尔试图彻底转换原有的科学观。在他看来,科学知识生产的核心实践是建构“行动者网络”,而这个网络是由参与科学实践的各种异质性要素的互动构成的。科学知识并非客观实在之表征,而是建构实在(自然实在与社会实在)的实践行动的后果。对知识的说明既不能还原为自然(像自然实在论者所做的那样),也不能还原为社会(像社会建构论者所做的那样),自然和社会都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得以不断重构。本章认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是同时超越科学哲学的自然实在论和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实在论的积极尝试;而他将科学知识作为一种型塑世界的力量,则标志着其立场已从知识的社会建构论转向自然——科学——社会的相互建构论。 第五章,专门讨论塞蒂纳的科学实践的语境化建构思想及其意义。塞蒂纳开展的实验室研究表明,科学知识的建构具有很强的语境偶然性、人工性和不确定性,科学家决定标准的选择与转换具有随研究语境的不同而变化的特点。受现象学影响,塞蒂纳认为,语境化知识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是科学家在其生活世界中利用“手边的知识库存”建构而成的。本章认为,通过引入地方性知识和生活世界的概念,塞蒂纳为科学合理性评价的文化相对主义立场打开了大门,从而既挑战了科学哲学的普遍主义知识观(建立在自然实在论基础上),又超越了知识社会学的“规则一遵循”社会观(建立在社会实在论基础上)。 第六章,着重讨论皮克林的科学实践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及其意义。皮克林认为科学知识社会学未经反思地接受了传统科学哲学对科学的表征性语言描述,而忽略了对科学的操作性语言描述。其结果,人类力量(表征社会实在)与物质力量(表征自然实在)在解释科学知识的构成时的对称性遭到了破坏,前者被过度夸大甚至完全替代了后者。而实际上,在科学实践中,这两种力量是彼此缠绕、相互“冲撞”的。本章认为,皮克林的工作与拉图尔异曲同工,主张只有通过对科学的操作语言描述,才能解决表征语言描述中存在的“表征难题”,并消解科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的长期对立。 第七章,总结概括和进一步分析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实践转向及其认识论意义。本章认为,以实验室实践研究为契机导引出的“科学的文化建构论”,不仅开辟了科学的社会研究的新领域,而且同时挑战了科学哲学和知识社会学的科学观。科学知识社会学实践转向的实质,就是用对科学动态过程的考察取代对科学静态产品的分析,用自然——科学——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取代单向的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用对行动科学的说明取代对观察科学的说明,用对科学的操作语言描述取代对科学的表征语言描述,从而更加有效地展示科学实践的异质性、主体间性和语境性特征。概言之,实践优位的认识论是一种整体主义的认识论,实践科学的认识论蕴含是将科学视为一种“认识论的联合”和叙事重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