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乡村雇工及其社会生活初探——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雇工状况的考察
【6h】

乡村雇工及其社会生活初探——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雇工状况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第一章雇工种类与雇佣关系

(一)、山西农业雇工状况

1.雇工数和雇工户

2.雇工在劳动中的比重

(二)、雇工种类

1年工

2.季工和日工

3.其他

(三)、雇佣场所及雇佣手续

1.短工人市

2.雇佣手续

(四)、雇佣关系

1.雇主与雇工阶层

2.雇佣倾向

3.流动劳动

第二章雇佣劳动与劳动报酬

(一)、劳动时间与劳动内容

1.劳动时间

2.劳动内容

(二)、劳动报酬

1.吃住待遇

2.货币工资

3.货币工资工价差别

(三)、主雇矛盾及其他

第三章雇工家庭与社会生活

(一)、雇工的家庭物质生活

1.吃穿住行

2..典当与借贷

(二)、雇工的社会生活

1.文化及娱乐

2.社会政治生活及心理

3.卫生、社会保障

4.婚姻、家庭

(三)、社会流向

简短的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同一个村庄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社会层,他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主要来于对土地的不均等占有.由于地权的分配不均,造成农民内部的分化,在山西乡村社会,经常活跃着一批'受苦人',这批'受苦人'的表征特点为:在田间'做营生'或'动弹',但田底权并不属于他们,他们只是拥有田权的雇佣对象.一般说,土地较集中地区雇工经营较多,土地较分散区自耕农较多.山西土地较为贫弱,经营的零碎化即小农生产,使自耕农比重较大.在这些经营中,完全没有土地的农民所占比例极少,最大多数的耕种者都是小农.在土地生产力的低落和经营的小规模下,引起农业劳动力的过剩,使得乡村中雇工和雇主之间形成了雇佣关系,该文主要以山西省二三十年代为研究对象,探讨此阶段山西乡村雇工的运作形式、雇佣关系以及雇工的社会生活,分析了山西主雇关系的供需状况及原因.在山西雇佣劳动成为自耕土地的必要补充与调节.然而雇工并非全由雇农来充当,季节性雇工的构成远不止雇农阶层,尤其是日工的成员构成非常复杂.同时由于生产的季节性,雇佣期在逐渐缩短,频繁的流动劳动成了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调节方法.虽然说二三十年代的乡村雇佣在山西已明显的带有近代的特征,劳动力逐步的商品化及雇工身份地位的平等化发展,促使封建性束缚减少,表现为劳动内容和工资待遇的合理适配,然而雇工中尤其是'家奴'地位的长工仍大量存在.由于雇工收入的微薄,造成其家庭生活的困窘,使其忙于吃穿而远离文化生活和政治生活,这也影响其本身的素质和状况的好转.贫困的教育、医疗保险及流向仍是其主要问题.总之,20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雇工状况是近代华北乡村雇工状况的一个缩影,它既包含着传统乡村雇工社会状况的症结,又凸现着近代发展的特点,并在社会变迁与重构中反映着重大变化,一定意义上对土地改革与政治翻身运动做好铺垫.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