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独立与纠缠:1949-1977年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研究
【6h】

独立与纠缠:1949-1977年中国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体内容

2 苏联教学论的植入(1949~1956)

2.1 建国前丰富的教学理论资源

2.2 苏联教学论传统的植入

3 本土化的尝试(1956~1977)

3.1 时代背景

3.2 1956~1966年教学论中国化的探索: 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编写组出版的《教育学》为例

3.3 1966~1976 年教学论建设的停滞:以《彻底批判凯洛夫〈教育学〉》为例

4 课程与教学论改造时期的经验与问题

4.1 从学习国外(苏联)到“本土化”的探索

4.2 本土化过程中对政治环境的附庸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是以课程与教学现象为研究对象,以课程与教学问题为研究的起点,是不同时代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解和认识,在整个教育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对于任何社会现象的理解,都离不开对其历史的研究,了解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现实,对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也不例外。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历史时期,我国教学论的发展走过了漫长而曲折的路程,从引进、模仿到自我探索,在新旧文化教育之间、东西方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之间不断撞击和融合,实现着对传统教育理论和外国教学思想的继承、借鉴和改造。尽管在1958年之后由于“左”的思想影响,使我国教学论的研究出现了历史性倒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开启了中国课程与教学论现代化发展的探索期,并对之后课程与教学论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对这一时期中国课程与教学论进行全面研究,从而促进课程与教学论现代化发展,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梳理历史,充分了解这段历史时期教学论的发展状况,把握这段历史时期教学论发展的特点,揭示教学活动的现实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在透视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呈现教学论发展变化的脉络,吸取前人研究的精华,明辨今后改革的方向,从而使教学论的现代化发展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本论文正是对建国以来到1977年这三十年中我国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状况作了一个学术史的回顾和梳理,呈现这一时期课程与教学论发展的特点和研究概况,揭示这段时期教学思想发展的特征和教学研究的变化趋势,旨在更好地揭示教学论发展的新内涵,从而创造出既具有本民族特色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现代教学论。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思路等作了说明。第二部分苏联教学论的植入(1949~1956),第一节对建国前我国丰富的教学理论资源作了简单的描述,这一时期,形成了四种教学思想体系相互交融、交替发展的情形;第二节是以凯洛夫为代表的苏联教学论的植入,分析了苏联教学论植入的历史原因、在中国的发展、对中国教学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苏联教学论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者对教学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第三部分本土化的尝试(1956~1977),将其分为两个阶段:1956~1966年教学论中国化的探索和1966~1976年教学论建设的停滞,并对这两个时期产生的两本教学论著作进行了详细得分析,力图揭示这段时期中国教学论发展的特点;第四部分分析了课程与教学理论改造时期的经验与问题,主要有:从学习国外(苏联)到“本土化”的探索以及本土化过程中对政治环境的附庸。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