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纳洛酮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6h】

纳洛酮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 言

材料与方法

1、材料

2、实验步骤和方法

3、 实验检测项目及测定方法

4、统计学处理

结 果

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

2、脑梗死面积(IS)

3、脑组织MAP2蛋白的表达

讨 论

结 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英 文 缩 略 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展开▼

摘要

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在体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研究纳洛酮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脑梗死面积及脑组织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水平的影响,来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探索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药物治疗提供帮助。
  方法:将60只成年雄性SD大鼠(280-320g)随机分为5组(n=12),具体实验方案如下:S组为假手术组,其余各组接受90min的右脑局部缺血(MCAO)和24h的再灌注;I/R组为缺血再灌注组;N1组为纳洛酮1mg/kg后处理组;N2组为纳洛酮6mg/kg后处理组;N3组为纳洛酮10mg/kg后处理组。在再灌注即刻,大鼠腹腔注射用0.9%氯化钠溶液稀释的纳洛酮5ml(N1组1mg/kg、N2组6mg/kg、N3组10mg/kg)或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S组和I/R组)。
  本实验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即在颈总动脉(CCA)分叉下方1cm处,将尼龙线栓置入CCA,经分叉上行进入颈内动脉(ICA),遇明显阻力表明线栓头端已进入大脑中动脉(MCA)起始处。开始计时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诱发的局部脑缺血,90min后缓慢抽出尼龙线栓,并开始再灌注计时。
  于再灌注24h后采用四分法测定大鼠的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DS);实验结束后断头取脑采用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面积(以其同侧大脑半球面积的百分比表示)(n=6),采用蛋白质斑迹技术测定双侧脑组织的MAP2的表达(n=6)。
  结果:1.神经功能障碍评分(NDS):与S组相比,I/R组、N1、N2和N3组的NDS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与I/R组相比,N3组的NDS评分显著降低(P<0.05),N1和N2组的N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1和N2组相比,N3组的NDS评分显著降低(P<0.05)。2.脑梗死面积:与S组相比,I/R组、N1、N2和N3组的脑梗死面积均显著增大(P<0.05);与I/R组相比,N3组的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小(P<0.05),N1和N2组的脑梗死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1和N2组相比,N3组的脑梗死面积显著减小(P<0.05)。3.MAP2的表达水平:与S组相比,I/R组、N1、N2和N3组缺血侧MAP2蛋白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I/R组相比,N3组缺血侧MAP2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N1和N2组缺血侧MAP2蛋白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1和N2组相比,N3组缺血侧MAP2蛋白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
  结论:通过本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大剂量纳洛酮后处理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表现为脑梗死减少和神经功能障碍改善。
  2.纳洛酮后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存在剂量相关效应,只有在大剂量下(10mg/kg)才能得以体现。
  3.纳洛酮后处理的神经保护效应与MAP2蛋白表达增强高度相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