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CR-SSCP检测Notch1基因突变及与LIM蛋白FHL1C相关性研究
【6h】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PCR-SSCP检测Notch1基因突变及与LIM蛋白FHL1C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目录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一、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相关研究现状及与Notc h信号通路的关系

二、现阶段Notc h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进度

三、Notc h信号通路的致肿瘤原理及抑瘤机制

四、Notc h信号传导途径对T淋巴细胞的发育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五、Notch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的引起T-ALL的分子机制

六、Kyo T2是No tch信号通路中的发挥重要的负调节作用

七、巢式PCR原理及方法

八、PCR-SSCP技术原理及现状

九、DNA 银染色原理

第一部分 PC R-S SC P检测T-AL L患者基因组Notch1突变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二部分 T-A LL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危险度及相关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第三部分 FHL1C真核载体构建与鉴定

1 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 讨论

小结

1、PCR-SSCP检测Notch1突变

2、Notch1、FHL1C有效突变对T-ALL患者预后的影响

3、FHL1C真核载体的构建及验证

4、在Hela 细胞内过表达FHL1C,观察生物学特征变化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白血病是一类特殊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原因是因为抑癌基因被失活,致癌基因的激活,单独或共同作用从而使细胞出现非正常的增殖现象与分化障碍,或凋亡机制受到干扰所引起。T-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即 T淋巴细胞急性白血病(T-ALL)是白血病里一种高侵袭性恶性肿瘤,特征以T细胞克隆增生、聚集及浸润组织为特征,其起源于T淋巴细胞的初期发育阶段,属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病程为进行性,该疾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远高于成人。目前,联合化疗仍是该种疾病的首选治疗途径,但治疗后患者再次出现发病的比例超过50%,平均生存时间(Mean survival time)短于1年,达到EFS(Event-free survival,无事件生存)标准的比例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仅为30%~50%,对于成人患者来说,T-ALL疗效尤为不佳,急需治疗措施的进步。因此,对T-ALL这一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治疗手段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对于改善T-ALL患者的预后,提高长期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最先在人类T-ALL中发现了Notch信号通路可影响到恶性肿瘤发病机制,近年来相关研究显示约50%T-ALL患者可存在Notc h1基因的突变,No tc h1基因已成为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中最为常见的活跃癌基因。有资料显示,T-ALL发生及发展的主要机制是人类基因组中7号染色体上和9号染色体上的基因发生了易位(分别是TCR基因和No tc h1基因),No tc h基因组序列出现点突变后可引起Notc h信号非正常激活。还有证据显示,因染色体易位或点突变现象发生在Notc h基因均可导致 Notch信号传导途径相关组成部分内重要的胞内受体段(Notch intracellular domain,NIC)可呈现出不间断的不依靠配体而出现活化的相关现象,这一异常机制可引起超过50%的T-ALL患者细胞内Notc h1信号通路出现异常活化现象。
  在哺乳动物的 Notch信号通路中,起转录激活作用的 RBP-J蛋白是以转录因子的形式发挥生理功能的,其功能属于DNA结合蛋白。Aster研究组发现RBP-J作为Notch信号通路其中的关键转录因子是作为与No tc h1突变异构体主要的互相结合蛋白,形成复合物后可调控信号传导途径下游里与T-ALL发生可能相关的一系列基因的表达。
  在小鼠体内发现一种LIM结构域蛋白KyoT2,可与NIC竞争结合RBP-J而抑制RBP-J介导的转录,已知属于FHL1家族的FHL1C是人类体内的小鼠KyoT2分子同源蛋白。近年来通过免疫组化分析和microarray谱比较临床患者中提取的肿瘤标本,发现 FHL1在如恶性脑肿瘤、结肠癌、肺癌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组织中都呈现低表达,而在T-ALL患者中FHL1C(FHL1的选择性剪切体亚型之一)呈现低表达状态。本研究组既往的研究成果证实FHL1C亦可抑制RBP-J介导的Notch信号通路的转录,其具体原理是上述现象抑制了与T-ALL发生有密切关系的 Notch信号通路下游C-Myc、HES1和HES5分子的表达,同时促进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上述资料提示:对T-ALL患者同时检测Notch1和FHL1C的基因突变情况有助于快速诊断T-ALL患者的病情状况和预测其预后发展。基于验证此设想,我们进行了如下实验。
  主要研究结果:
  1、通过收集T-ALL患者和对照组的骨髓及静脉血样本,分离骨髓及静脉血淋巴细胞并提取其全基因组,设计引物通过PCR和巢式PCR(nes ted PCR)技术克隆出相关片段。按照要求构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用SSCP技术对Notch1和FHL1C可能发生突变位点位置的系列片段进行检测,并对比测序结果,发现其检验效率达到95%以上。
  2、在此结果基础上通过统计学方法分别分析了Notch1、FHL1C有效突变结果对患者的病情造成的影响,证实Notch1有效突变对T-ALL患者的预后影响有统计学意义,FHL1C有效突变对患者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但二者存在交互作用,提示FHL1C有效突变可影响Notch1有效突变对T-ALL患者的预后作用。
  3、成功构建了表达FHL1C的真核表达载体FHL1C-pEGFP-N1,通过核酸转染Hela细胞、Wester n-blot验证表达蛋白、流式细胞术检测产生的荧光蛋白,证明了所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的正确性,为进一步研究FHL1C分子两端区域的不同功能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通过PCR-SSCP技术对T-ALL患者基因突变位点进行诊断,相比较传统测序技术,在同样保持准确率的基础上还具有简便快速,性价比高的优点,更能适应临床工作需求;检测Notch1、FHL1C有效突变结果并结合分析可以对T-ALL患者病情发展预测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从而有更多的治疗选择。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