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区域“数字鸿沟”形成机理研究
【6h】

区域“数字鸿沟”形成机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中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数字鸿沟"的由来

1.1.2 区域"数字鸿沟"的现状

1.1.3 区域"数字鸿沟"形成机理问题的提出

1.1.4 区域"数字鸿沟"形成机理的定义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区域"数字鸿沟"形成机理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数字鸿沟"形成原因的研究综述

2.1.1 以往文献中"数字鸿沟"形成原因的研究思路

2.1.2 以往文献中"数字鸿沟"形成原因的研究方法

2.2 "数字鸿沟"形成过程的研究综述

2.2.1 关于"数字鸿沟"形成途径的研究

2.2.2 关于"数字鸿沟"形成阶段的研究

2.2.3 关于"数字鸿沟"形成影响因素的研究

2.3 "数字鸿沟"形成动力机制的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3 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分析

3.1 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直接原因

3.1.1 信息资源的差距从"信息拥有"方面直接导致区域"数字鸿沟"

3.1.2 信息技能的差距从"信息使用"方面直接导致区域"数字鸿沟"

3.2 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间接原因

3.2.1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从"信息化需求"方面间接导致区域"数字鸿沟"

3.2.2 政府相关政策的差异从"信息化环境"方面间接导致区域"数字鸿沟"

3.2.3 社会文化的差异从"信息化意识"方面间接导致区域"数字鸿沟"

3.3 本章小结

4 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过程分析

4.1 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途径

4.1.1 形成途径非线性积分方程模型的建立

4.1.2 模型讨论

4.1.3 基于模型的区域"数字鸿沟"形成途径分析

4.2 区域"数字鸿沟"形成过程的阶段划分

4.2.1 ICTs扩散的传染模型

4.2.2 区域"数字鸿沟"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

4.3 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4.3.2 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构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

5.1 动力机制的结构体系

5.1.1 动力机制的结构体系划分

5.1.2 动力机制的结构体系分析

5.2 动力机制的运行规则

5.2.1 动力机制的反馈回路分析

5.2.2 动力机制的运行规则分析

5.3 实证分析-陕西与北京之间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动力机制

5.3.1 SD模型参数估计

5.3.2 SD模型仿真

5.3.3 SD模型检验

5.3.4 陕西与北京之间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弥合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对策及建议

6.1 加大对落后地区的信息软硬件投入,提高整体普及率

6.1.1 加大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信息硬件建设投入

6.1.2 加强落后地区的信息软件资源建设

6.2 大力发展落后地区的教育,加快信息人才培养

6.2.1 发展基础教育,普及信息化教育

6.2.2 树立人才资源观,注重信息人才培养

6.3 缩小区域间经济差距,施行普遍服务政策

6.3.1 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

6.3.2 大幅提高农民收入,提升农民信息产品消费能力

6.3.3 降低电信资费,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政策

6.4 转变观念,加强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6.4.1 实施西部信息大开发,消除东西部信息观念鸿沟

6.4.2 加强农民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的信息素养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由陕西的数据做统计回归SPSS13.0软件输出结果

附录二:由北京的数据做统计回归SPSS13.0软件输出结果

附录三:陕西与北京之间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动力机制Vensim5.6a软件仿真程序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研究生阶段所获奖励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各国内部地区之间的区域“数字鸿沟”日益凸现,区域“数字鸿沟”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将研究视角锁定在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机理上,目的在于正确把握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机理并从根本上弥合区域“数字鸿沟”。
  本文研究了区域“数字鸿沟”的现状,由此引出了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机理问题,并将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机理定义为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原因和形成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它包含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动力机制三个方面。
  首先,本文从技术、教育、经济、政治以及社会文化方面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原因,结果表明:信息资源的差距和信息技能的差距是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直接原因;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政府相关政策的差异和社会文化的差异是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间接原因。
  其次,本文分析了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过程。通过建立形成途径的非线性积分方程模型,对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途径进行了描述。然后,通过构建ICTs扩散的传染模型,推导出ICTs扩散的时间路径函数,在此基础上,证明了区域“数字鸿沟”的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逐渐扩大阶段、稳定阶段、逐渐缩小阶段。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从国内外779篇有关数字鸿沟的论文中筛选并确定了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11个主要影响因素,并应用解释结构模型对各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关系结构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个人拥有计算机、信息技术引进水平、年龄、性别、职业、地理位置、城市化水平是表层直接影响因素;信息技术使用资费、个人信息意识、信息人才是中层间接影响因素;政治制度是深层根本影响因素。
  再次,本文分析了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动力机制。在对动力机制的结构体系进行划分的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数字鸿沟”形成动力机制的SD模型,通过SD模型来分析结构体系和运行规则,然后用陕西与北京之间区域“数字鸿沟”形成的动力机制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信息化动力系统、教育动力系统、经济动力系统、政府政策动力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构成了区域“数字鸿沟”形成动力机制的结构体系。(2)其运行规则是:①在逐渐扩大阶段,信息化动力系统-经济动力系统正反馈回路、经济动力系统-信息化动力系统正反馈回路、政府政策动力系统-经济动力系统正反馈回路起主导作用,四个动力系统所产生的动力耦合为正,使得区域“数字鸿沟”不断扩大;②在稳定阶段,三条正反馈回路所起的作用与三条负反馈回路所起的作用相互抵消,四个动力系统所产生的动力耦合为零,使得区域“数字鸿沟”无扩大或缩小变化;③在逐渐缩小阶段,信息化动力系统-经济动力系统负反馈回路、教育动力系统-信息化动力系统负反馈回路、经济动力系统-信息化动力系统负反馈回路起主导作用,四个动力系统所产生的动力耦合为负,使得区域“数字鸿”不断缩小。实证研究表明,区域“数字鸿沟”形成动力机制的SD模型精确度较高,从而证明了本文中动力机制的结构体系和运行规则的研究结论是正确合理的。
  最后,依据本文对区域“数字鸿沟”形成机理的研究结论,结合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实际情况,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弥合我国区域“数字鸿沟”的对策及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