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新立油田Ⅵ区块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建立
【6h】

新立油田Ⅵ区块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建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立油田Ⅵ区块储层特征研究

2.1 油田基本地质特征

2.1.1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2 地层对比思路与方法选择

2.1.3 储层划分与对比

2.1.4 标准层的选择

2.1.5 小层划分与对比结果

2.2 构造特征

2.3 砂体分布特征

2.3.1 砂体纵向分布特征

2.3.2 砂体平面分布特征

2.4 物性与含油性特征

2.4.1 孔隙度平面分布特征

2.4.2 渗透率平面分布特征

2.5 宏观非均质性特征

2.5.1 层内非均质性特征

2.5.2 层间非均质性特征

2.6 微观非均质性特征

2.6.1 储集层岩矿特征

2.6.2 孔喉结构特征

2.6.3 核磁共振检测结果分析

第三章 渗流规律研究

3.1 新立油田Ⅵ区块渗流规律研究

3.1.1 常规物性参数确定

3.1.2 单相流体渗流规律研究

3.1.3 油水两相渗流规律研究

3.1.4 核磁共振可动流体研究

3.2 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因素

3.2.1 渗透率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3.2.2 原油粘度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3.2.3 束缚水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3.2.4 润湿性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

3.3 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建立

3.3.1 实验测定方法

3.3.2 类比法

3.3.3 研究区的启动压力梯度

第四章 启动压力梯度对研究区注采井距的影响

4.1 不同井网形式最小驱替压力梯度与启动压力梯度的比较

4.1.1 水电解模拟实验介绍

4.1.2 水电解模拟实验原理

4.1.3 一源一汇

4.1.4 五点法井网形式

4.1.5 七点法井网形式

4.1.6 九点法井网形式

4.2 对注采井距的影响

4.2.1 压裂对渗流方式的影响

4.2.2 压裂对开发指标的影响

4.2.3 压裂对一源一汇驱替压力梯度的影响

第五章 研究区合理注采井距

5.1 物性特征

5.2 储层分类

5.3 合理注采井距

5.4 目前采用的注采井距

第六章 研究区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建立

6.1 研究区极限井距

6.2 研究区井网调整方案

6.2.1 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

6.2.2 井网调整方案

6.3 油田压力系统研究

6.3.1 注水井合理井底流压研究

6.3.2 油井合理井底流压研究

6.3.3 油井合理配产研究

6.4 研究区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建立的标准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新立油田Ⅵ区块扶余油层渗透率基本小于10×10-3μm2,根据李道品等人对低渗透油田的分类方法,扶余油层属于典型的低渗透油藏。对于低渗透油藏来说,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其流动规律不再符合经典的渗流规律,具体表现为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研究表明,低渗透油藏在注水开发方式下,只有当注采井间的驱替压力梯度完全克服启动压力梯度后,有效注采关系才能建立。因此研究能够建立有效驱替注采关系的极限井距对低渗透油田的合理开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分析低渗透油藏流体渗流特征入手,参阅大量参考文献和相关研究成果,定性分析了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因素;重点计算了研究区的启动压力梯度值,建立了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相关曲线。其次,在新立油田Ⅵ区块扶余储层非均质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压汞资料分析,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选取研究区的合理井网形式;并借助改进的极限井距公式计算了研究区的极限井距,结合压力系统研究,形成了研究区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建立的标准。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