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音乐心理效应:增进积极品质与舒缓消极情绪研究
【6h】

音乐心理效应:增进积极品质与舒缓消极情绪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述与评价

2.1.1 国内外“音乐心理理论学派”研究成果

2.1.2 国内外“音乐心理教育功能”研究成果

2.1.3 国内外“音乐心理临床功能”研究成果

2.1.4 国内外“音乐心理治疗技术”研究成果

2.1.5 国内外“音乐心理效应机理”研究成果

2.2 前人研究不足与拟研究问题提出

2.2.1 前人的研究成就与不足

2.2.2 本研究问题提出与创新

2.2.3 本研究题目来源与项目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人口学资料

3.1.2 社会学资料

3.2 研究思路

3.2.1 理论假设

3.2.2 文献检索

3.2.3 理论研究

3.2.4 实证研究

3.3 研究方法

3.3.1 质性访谈法

3.3.2 音乐实验法

3.3.3 音效评估法

3.3.4 统计分析法

3.3.5 结构建模法

第四章 访谈分析

4.1 音乐想象质性访谈分析

4.1.1 《偶然》音乐想象个体访谈分析

4.1.2 《月光》音乐想象个体访谈分析

4.1.3 《我真的受伤了》音乐想象个体访谈分析

4.1.4 《野百合也有春天》音乐想象个体访谈分析

4.1.5 《你的甜蜜》音乐想象个体访谈分析

4.2 音乐人格质性访谈分析

4.2.1 《希望》音乐人格个体访谈分析

4.2.2 《祝酒歌》音乐人格个体访谈分析

4.2.3 《革命》音乐人格个体访谈分析

4.2.4 《天空之城》音乐人格个体访谈分析

4.2.5 《没那么简单》音乐人格个体访谈分析

4.3 音乐情绪质性访谈分析

4.3.1 《暖暖》音乐情绪个体访谈分析

4.3.2 《我只在乎你》音乐情绪个体访谈分析

4.3.3 《春江花月夜》音乐情绪个体访谈分析

4.3.4 《希望》音乐情绪个体访谈分析

4.3.5 《童趣自创》音乐情绪个体访谈分析

4.4 音乐认知质性访谈分析

4.4.1 《祝酒歌》音乐认知个体访谈分析

4.4.2 《圣母颂》音乐认知个体访谈分析

4.4.3 《童趣》音乐认知个体访谈分析

4.4.4 《南海姑娘》音乐认知个体访谈分析

4.4.5 《Sexbomb》音乐认知个体访谈分析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音乐心理的情绪体验效应性别组均值比较

5.1.1 男女生音乐消极情绪体验的均值比较

5.1.2 男女生音乐积极情绪体验的均值比较

5.2 音乐19曲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1 《偶然》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2 《月光》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3 《我真的受伤了》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4 《革命》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5 《暖暖》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6 《我只在乎你》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7 《春江花月夜》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8 《希望》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9 《Sexbomb》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10 《祝酒歌》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11 《雪人》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12 《陌生女人的来信》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13 《野百合也有春天》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14 《你的甜蜜》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15 《圣母颂》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16 《没那么简单》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17 《天空之城》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18 《南海姑娘》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2.19 《童趣-自创曲》对10种消极情绪的舒缓效应

5.3 音乐19曲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进效应

5.3.1 《偶然》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进效应

5.3.2 《月光》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进效应

5.3.3 《我真的受伤了》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进效应

5.3.4 《革命》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进效应

5.3.5 《暖暖》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进效应

5.3.6 《我只在乎你》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进效应

5.3.7 《春江花月夜》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进效应

5.3.8 《希望》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进效应

5.3.9 《Sexbomb》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进效应

5.3.10 《祝酒歌》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进效应

5.3.11 《雪人》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进效应

5.3.12 《陌生女人的来信》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进效应

5.3.13 《野百合也有春天》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进效应

5.3.14 《你的甜蜜》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5.3.15 《圣母颂》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5.3.16 《没那么简单》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5.3.17 《天空之城》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5.3.18 《南海姑娘》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5.3.19 《童趣-自创曲》对10种积极情绪的增强效应

5.4 音乐19曲综合对20种情绪的综合调节效应

5.4.1 音乐19曲对10种消极情绪的综合舒缓效应

5.4.2 音乐19曲对10种积极情绪的综合增进效应

5.4.3 音乐19曲对20种正负情绪的综合影响效应

5.5 音乐19曲对消极情绪的影响效应均值比较

5.5.1 音乐19曲对“忧愁”情绪的影响效应

5.5.2 音乐19曲对“悲伤”情绪的影响效应

5.5.3 音乐19曲对“愤怒”情绪的影响效应

5.5.4 音乐19曲对“紧张”情绪的影响效应

5.5.5 音乐19曲对“焦虑”情绪的影响效应

5.5.6 音乐19曲对“痛苦”情绪的影响效应

5.5.7 音乐19曲对“恐惧”情绪的影响效应

5.5.8 音乐19曲对“憎恶”情绪的影响效应

5.5.9 音乐19曲对“孤寂”情绪的影响效应

5.5.0 音乐19曲对“恨”的情绪的影响效应

5.6 音乐19曲对积极情绪的影响效应均值比较

5.6.1 音乐19曲对“喜悦”情绪的影响效应

5.6.2 音乐19曲对“感激”情绪的影响效应

5.6.3 音乐19曲对“宁静”情绪的影响效应

5.6.4 音乐19曲对“兴趣”情绪的影响效应

5.6.5 音乐19曲对“希望”情绪的影响效应

5.6.6 音乐19曲对“自豪”情绪的影响效应

5.6.7 音乐19曲对“祥和”情绪的影响效应

5.6.8 音乐19曲对“激励”情绪的影响效应

5.6.9 音乐19曲对“乐观”情绪的影响效应

5.6.10 音乐19曲对“爱”的情绪的影响效应

5.7 音乐19曲实验前后的压力情绪健康配对比较

5.7.1 音乐19曲实验前后压力变化配对比较

5.7.2 音乐19曲实验前后情绪变化配对比较

5.7.3 音乐19曲实验前后心身变化配对比较

5.7.4 音乐19曲实验前后学习压力均值比较

5.7.5 音乐19曲实验前后生活压力均值比较

5.7.6 音乐19曲实验前后交往压力均值比较

5.7.7 音乐19曲实验前后正性情绪均值比较

5.7.8 音乐19曲实验前后负性情绪均值比较

5.7.9 音乐19曲实验前后神经兴奋均值比较

5.7.10 音乐19曲实验前后生理快感均值比较

5.7.11 音乐19曲实验前后身心放松均值比较

5.8 音乐19曲“情绪调节-心身激活-人性唤醒”结构方程模型

5.8.1 音乐19曲“情绪调节-心身激活-人性唤醒”总体模型

5.8.2 音乐19曲“情绪调节-心身激活-人性唤醒”男性模型

5.8.3 音乐19曲“情绪调节-心身激活-人性唤醒”女性模型

5.8.4 《圣母颂》“情绪调节-心身激活-人性唤醒”结构模型

5.8.5 《祝酒歌》“情绪调节-心身激活-人性唤醒”结构模型

5.8.6 《希望曲》“情绪调节-心身激活-人性唤醒”结构模型

第六章 讨论与建议

6.1 音乐对人的认知、想象、情绪和人格产生激活效应

6.2 音乐对人的消极情绪具有良好的舒缓调节效应

6.2.1 不同音乐个性特质可以舒缓人的不同消极情绪

6.2.2 不同类型音乐均具有神奇的消极情绪舒缓作用

6.2.3 不同音乐类型对同一种清极情绪具有舒缓作用

6.3 音乐对人的积极情绪具有良好的增进升华效应

6.3.1 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受到不同类型音乐的调节

6.3.2 人的积极情绪强弱:受到不同音乐元素的影响

6.3.3 人的积极情绪特质:受到不同音乐特点的影响

6.4 音乐对人具有调节情绪和激发潜质的多重效应

6.4.1 音乐唤醒人性潜质:激活幸福潜质,抑制痛苦潜质

6.4.2 音乐调节情绪反应:舒缓消极情绪,增进积极情绪

6.4.3 音乐激活心理活动:启动认知想象,投射人格品质

6.5 音乐“情绪调节-心身激活-人性唤醒”模型预测

第七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与创新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 of music)是音乐学与心理学的一个交叉学科,旨在研究音乐与心理的互相关系,并找出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多侧重于人对声音知觉、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个性、音乐训练及音乐表演时的心理状态等。音乐心理是人们在欣赏音乐时所产生的情绪反应。有关音乐心理研究,国内外主要集中在其基础理论和音乐治疗的研究上,但对音乐心理效应的实证研究极少,本研究旨在通过音乐心理实验,以实证分析和探索发现音乐增进积极心理和舒缓消极情绪的创新课题。
  研究方法:本研究依据音乐心理学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采用钢琴演奏音乐和音乐心理实验方法,随机抽样大学生被试2648人次,其中:男1512人次(57.1%),女1136人次(42.9)。实验程序:首先分班对被试演奏钢琴音乐19曲,之后对各曲音乐心理做5项访谈(音乐想象、音乐认知、音乐情绪、音乐意志、音乐人格),并测试对各曲音乐的10项积极情绪效应变量(喜悦、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祥和、激励、乐观、爱)与10项消极情绪效应变量(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憎恶、孤寂、恨),以及对测试9项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效应变量(学习压力、交往压力、生活压力、正性情绪、中性情绪、负性情绪、神经兴奋、生理快感、身心放松)等。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对实验数据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独立样本均值比较、多样均值方差分析、先后样本配对T检验;采用AMOS7.0对“S情绪调节—O心身激活—R人性唤醒”做结构方程建模和多变量路径分析。
  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取得了如下音乐心理实证分析结果和创新探索结论:
  (1)音乐对人的认知、想象、情绪和人格产生激活效应。音乐实验访谈结果举例:《圣母颂》所激活的音乐认知是“虔诚圣洁、高贵典雅、欢乐愉悦、和谐美好、积极进取、宁静祥和、宽容友爱、陶冶情操”等;《我真的受伤了》所激活的音乐想象是“忧伤的哭泣、离别的恋人、夜里诉说苦冷、雨中狂奔的恋人、孤独伤痛的女孩、雨天空空的街道、失恋落寞的雨中身影、孤单背影暗淡的灯光”等;《春江花月夜》所激活的音乐情绪是“宁静祥和、超凡脱俗、清澈流畅、典雅高贵、动静结合、余音缭绕如仙境”等;《祝酒歌》所激活的音乐人格是“热情好客、自由活泼、外向温柔、豪爽洒脱、积极开朗、乐观向上、坦诚善良、幸福祥和”,等。
  (2)音乐对人的消极情绪具有良好的舒缓调节效应。具体表现为:不同音乐个性特质可以舒缓人的不同消极情绪,不同类型音乐均具有神奇的消极情绪舒缓作用,不同音乐类型对同一种消极情绪具有舒缓作用。如《革命》能舒缓“愤怒、孤寂、痛苦、紧张”等情绪(预测率99.9%);《月光》能舒缓“孤寂、忧愁、恐惧”等情绪(预测率89.4%);《我只在乎你》能舒缓“孤寂、紧张、悲伤、恐惧”等情绪(预测率78.2%);《春江花月夜》能舒缓“痛苦、紧张、孤寂”等情绪(预测率71.0%);《天空之城》能舒缓“忧愁、恨、悲伤、愤怒、孤寂”等情绪(预测率50.0%),等。
  (3)音乐对人的积极情绪具有良好的增进升华效应。具体表现为:人的积极情绪体验受到不同类型音乐的调节,人的积极情绪强弱受到不同音乐元素的影响,人的积极情绪特质受到不同音乐特点的影响。如《偶然》能增进“乐观、祥和、自豪、宁静、兴趣、喜悦”等情绪(预测率70.4%);《暖暖》能增进“乐观、希望、爱、激励、宁静”等情绪(预测率74.1%);《陌生女人来信》能增进“感激、激励、爱、乐观”等情绪(预测率76.2%);《你的甜蜜》能增强“爱、激励、感激、希望”等情绪(预测率64.0%);《天空之城》能增强“乐观、希望、爱、激励、祥和、喜悦”等情绪(预测率67.9%)等。
  (4)音乐对人具有调节情绪和激发潜质的多重效应。具体表现为:音乐唤醒人性潜质,如激活幸福潜质,抑制痛苦潜质;音乐调节情绪反应,如舒缓消极情绪,增进积极情绪;音乐激活心理活动:如启动认知想象,投射人格品质。以实证个案为例,《圣母颂》音乐心理具有“唤醒心身活动、激活幸福潜质、抑制痛苦潜质、增强积极情绪、舒缓消极情绪”等积极效应,其积极情绪主要增进“祥和、乐观、激励、喜悦、希望、爱、感激”(预测率97.3%),其消极情绪主要舒缓“忧愁、紧张、孤寂、愤怒、恨、焦虑”等6种负情绪显著缓解(预测率95.1%)。19首音乐还使实验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升。
  (5)音乐“情绪调节—心身激活—人性唤醒”模型预测。19首音乐的积极情绪对心身激活效应0.24,消极情绪对心身激活效应-0.19;心身激活对人性幸福感唤醒效应0.76,对人性痛苦感抑制效应-0.44;19首音乐的情绪体验通过心身激活中介,58%效应唤醒了人性幸福感(其中男生50%,女生68%),20%干预了人性痛苦感(其中男生18%,女生19%)。如《祝酒歌》的积极情绪体验对心身激活效应0.70,消极情绪体验对心身激活效应-0.14,心身激活对人性幸福感唤醒效应0.68,对人性痛苦感制效应-0.75;通过心身激活中介,46%效应唤醒了人性幸福感,56%效应干预了人性痛苦感。
  总之,本研究的实验音乐均具有“激活幸福感和抑制痛苦感”的人性表达心理效应,以及“增强积极情绪和舒缓消极情绪”的情绪表征心理效应,其双向人性表达功能包括:激发乐观以舒忧愁、营造祥和以缓紧张、奋进激励以减孤寂、感激人生以控愤怒、增进爱心以解憎恨。本研究实验结论,为音乐心理教育(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音乐心理治疗(消极情绪心理调节)提供了有意义的实证参数和应用指导。
  本研究虽然取得了以上创新性结论,但还存在许多不足,如本研究结论仅限于对19首实验心理音乐的结果解释,研究结论还需要进一步通过大量的各类的音乐实验来证实。本研究有待在该音乐心理学领域做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和不断的改进完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