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聚集关系
【6h】

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聚集关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声明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节区域构造概况

一、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带概况

二、区域构造背景

第二节准噶尔盆地基底属性

第三节准噶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一、乌伦古坳陷

二、陆梁隆起

三、中央坳陷

四、中央隆起

五、西部隆起

六、东部隆起

七、准南坳陷

第四节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层特征

一、古生界

二、中生界

三、新生界

第二章伊山山前带构造样式分析

第一节断层相关褶皱理论

一、断层相关褶皱

二、断层相关褶皱的叠加组合

三、其它类型的构造

第二节构造分带与断裂系统特征

一、南缘中段构造分带特征

二、南缘主干断裂特征

第三节伊山山前带构造样式分析

一、沙湾-玛纳斯段构造样式分析

二、呼图壁-昌吉段构造样式分析

三、构造样式小结

四、构造形成机制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伊山山前及其邻区盆地原型格局分析

第一节构造层序及其划分

一、构造旋回与构造层序的关系

二、构造层序划分

第二节物源分析

一、物源分析基本理论

二、上二叠统-下三叠统苍房沟群沉积期的物源分析

三、中上三叠统小泉沟群沉积期的物源分析

四、下中侏罗统水西沟群沉积期的物源分析

五、中上侏罗统艾维尔沟群沉积期的物源分析

六、白垩系-古近系沉积期的物源分析

七、新近系-第四系沉积期的物源分析

第三节原型盆地格局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第一节油气基本地质条件分析

一、烃源岩特征及展布

二、储集层特征

三、盖层特征

四、成藏组合

第二节伊山山前带油气成藏特征

一、第一排背斜构造带的油气藏特征

二、第二排背斜构造带的油气藏特征

三、第三排背斜构造带的油气藏特征

四、小结

第三节构造与油气聚集关系

一、构造圈闭与油气配置关系

二、断裂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准噶尔盆地南缘前陆冲断带作为准噶尔大型多旋回叠合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经历了华力西、印支、燕山、喜马拉雅等多期构造运动不同期次的叠加与改造,形成了多套成藏组合。因此,开展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一沉积演化与油气聚集关系研究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 本文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南缘中段构造样式进行重点研究。根据区域性不整合面的发育情况,对研究区晚二叠世以来沉积地层进行了构造层序的划分;运用古流、砾石成份和砂岩碎屑组份分析,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二叠统及其以上地层进行了物源分析,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准噶尔南缘晚二叠世以来的原型盆地恢复研究。最后,讨论了构造与油气聚集之间的关系。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 1、研究区的基本构造样式是以断层和褶皱的相关构造组合为主,可将其划分为厚皮构造、薄皮构造和混合型构造三大类。构造变形呈现横向上的分段性、纵向上的分带性和垂向上的不协调性。 2、将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二叠统及其以上地层划分为印支旋回构造层、燕山旋回构造层和喜山旋回构造层及其十个亚构造层。 3、准噶尔盆地南缘晚二叠世以来盆地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六个演化阶段: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处于弱伸展一稳定坳陷阶段;中、晚三叠世处于准平原化阶段;早、中侏罗世为弱伸展背景下广盆形成阶段;中、晚侏罗世冲断背景下的坳陷盆地形成阶段;白垩纪到古近纪弱伸展背景下的稳定坳陷盆地形成阶段;新近纪一第四纪为冲断背景下的前陆坳陷盆地形成阶段。 4、准噶尔盆地南缘主要发育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和红雁池组、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和古近系安集海河组三套烃源岩。 5、准噶尔盆地南缘发育的第一排背斜构造应以寻找三叠系和侏罗系油气藏为主;第二、三排背斜构造带以寻找侏罗系下生上储次生油气藏为主。 6、断裂不仅控制着次级构造单元和构造圈闭的形成与演化,而且控制着侏罗系油气的运聚成藏过程。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