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楚雄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与烃源岩热演化史恢复
【6h】

楚雄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与烃源岩热演化史恢复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及西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第一章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节地理位置

第二节区域构造特征

一、区域构造背景

二、基底特征

三、盆地内主要区域断裂

四、盆地造单元划分

第三节地层及其沉积特征

一、上三叠统

二、侏罗系

三、白垩系

四、第三系-第四系

第四节盆地的属性及形成演化阶段划分

一、盆地的属性

二、盆地的形成及演化阶段划分

第二章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分析

第一节楚雄盆地及邻区地壳结构

第二节地温梯度的计算

第三节大地热流值的计算

第四节地壳深部热结构

一、地壳结构模型

二、岩石圈地温分布特征

第三章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分布特征

第一节镜质体反射率剖面分布特点

第二节三叠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分布特征

第三节侏罗纪地层热演化程度分布特征

第四节火成岩侵入体对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

第五节最高热演化程度形成时期

第四章盆地热演化史分析

第一节裂变径迹分析资料提供的盆地热演化史信息

一、裂变径迹法原理

二、裂变径迹法在盆地热演化史恢复中的应用

三、裂变径迹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第二节镜质体反射率Ro及古地温恢复提供的古地温演化信息

第五章盆地热演化阶段划分及热史模拟结果

第一节盆地热演化阶段划分及盆地类型

第二节热史模型的建立及模拟结果分析

一、Easy%Ro动力学模型恢复热史的原理及正演热史的过程

二、热史模型的建立及模拟结果

三、盆地热演化史恢复

第三节盆地热演化史的主控因素

一、埋藏史

二、热液和岩浆活动

三、断裂带构造作用

附图

第六章油气成藏期次及典型油气藏成藏历史分析

第一节自生伊利石测年法原理及结果分析

第二节由生烃史判断油气藏形成时期

第三节应用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判断油气藏形成时期

一、原理

二、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石英脉绝对年龄分析

三、包裹体成分分析

第四节火山岩活动提供的油气成藏信息

第五节油气藏形成时期综合研究

主要结论与认识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采用“整体、动态、综合”的研究思路,综合应用地质、数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法,结合油气成藏研究的新方法、新思路,对楚雄盆地的现今地温场分布特征、盆地热演化史恢复及油气成藏历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对楚雄盆地现在地温场的分析,认为楚雄盆地总体上地温梯度较低,分布在1.98-2.63℃/100m之间,且具有东高西低的特点,这与盆地内地壳厚度变化趋势一致。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值主要分布于70-75mW/m2之间,是一个大地热流值较高的盆地,表明盆地深部构造较活跃。楚雄盆地主体位于滇中坳陷,现今地热属于中等地温型。 通过对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的分析,认为盆地南华断裂以西的西部祥云地区三叠系达到最大古地温的时间在31.2-55.5Ma以前,约在始新世时期或更早;南华断裂以东的乌龙1井、洒芷、一平浪等盆地主体部位三叠系达到最大古地温的时间在20.0-38.1Ma之前。楚雄盆地热演化程度高,单靠沉积埋藏作用不可能达到的,表明在20.0Ma之前发生过一次构造热事件,出现过增温过程。 通过对盆地热演化史的模拟,认为盆地古地温梯度自三叠纪沉积以来总体较低,约在2.2-2.5℃/100m之间。自三叠纪地层沉积以来到古近纪早期,地层为持续升温过程,始新世晚期以后地层处于抬升降温阶段,地层最高热演化程度是在古近纪早期达到的。烃源岩的成熟度总趋势是西高东低、南高北低,随着时代的变新、埋深的增加,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增大。 应用储层伊利石测年法、流体包裹体测温法等方法并结合热史模拟、埋藏史,综合分析了楚雄盆地油气成藏期次。上三叠统烃源岩油气成藏期次主要分为两个大的形成阶段:第一阶段约为白垩纪沉积时期(约150-70Ma);第二阶段为晚白垩世-古近纪沉积时期(约120-20Ma)。新近纪以来主要是已形成的油气藏重新调整和破坏时期。盆地东部云龙凹陷上三叠统烃源岩油气成藏期次主要为古近纪沉积时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