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基于鲁豫皖粮食主产区固定跟踪农户调查数据
【6h】

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基于鲁豫皖粮食主产区固定跟踪农户调查数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一章 导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1.4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研究内容与方法

1.6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相关概念界定

2.2相关理论回顾

第三章 鲁豫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分析

3.1鲁豫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

3.2鲁豫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农业生产情况调查

第四章 鲁豫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4.1理论分析

4.2模型设定

4.3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4.4模型估计结果

4.5本章小结

第五章 鲁豫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出影响的实证分析

5.1理论分析

5.2模型设定

5.3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5.4模型估计结果

5.5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6.1主要结论

6.2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目前世界各个国家所不可避免的人口发展趋势,是世界共同面临和普遍关注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成为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农业作为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基础,内在推力和外在拉力的双重作用下使得大规模的农业劳动不断向城镇转移,迫使老年人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角。在科技日新月异和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情况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不只是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而是带来了诸多发展机遇。 为了充分厘清农业劳动力老龄化是否会影响农业生产以及影响程度如何,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背景下如何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及农业产出,本文以山东、河南、安徽三个粮食主产省为例,在多年固定跟踪农户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文献梳理和人口转变理论、剩余劳动力理论以及农户行为理论,界定了人口老龄化和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概念,选取老龄化和农业生产相关指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阈值模型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农业产出两方面探究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期对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背景下给我国农业生产提出合理、切实有效的政策建议。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及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国内外文献和回顾相关理论,并界定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概念;第二部分对研究区域老龄化现状及农业生产状况从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两个层面进行概述,并分析其产生原因;第三部分本文基于理论分析提出相应假说,并选取合适指标构建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分别对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农业产出影响的模型,进行具体分析。第四部分在实证结果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山东、河南、安徽三省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增大,农村人口结构老化严重,同时样本农户家庭农业劳动力平均年龄56岁,家庭老龄化程度在50%以上的农户占11.76%,老龄化程度严重,微观调查数据与宏观统计数据分析一致。且老年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较低,亩均劳动投入时间较长,但资本投入和土地投入不足,更加倾向于种植粮食作物,持续经营意愿较低。第二,随着农业劳动力年龄的增长,农户土地投入、劳动投入、资本投入都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户劳动力投入以及农业资本投入产生约束。第三,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对农业产出直接产生正向促进作用,间接影响路径上,随着劳动力年龄的增长,土地投入和资本投入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双重阈值效应,土地投入边际报酬呈现出递增趋势,而资本投入边际报酬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的倒“U”型变化规律,因此增加土地投入和资本投入有利于提高农户亩均收入和农业产出,而劳动投入只在68.5岁之前有利于农业产出的提高,68.5岁以后则对农业产出提高有阻碍作用,其边际报酬呈现出递减趋势。因此对于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不应该持悲观的态度,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机遇。 最后基于以上结论提出三点建议:首先鼓励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通过资金、技术集约化提高农业产出;其次,引导适度土地流转,为规模经营创造前提条件。最后要继续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