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示范区的效应评价及思考
【6h】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示范区的效应评价及思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导论

1.1选题背景

1.1.1社会实践的外在要求

1.1.2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意义

1.3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国外研究动态

1.3.2国内研究动态

1.3.3国内外研究动态述评

1.4研究思路与方法

1.5论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示范区项目现状分析

2.1三个示范区概况

2.1.1藉河示范区

2.1.2韭园沟示范区

2.1.3齐家川示范区

2.2组织与管理

2.3存在的问题

2.3.1资金问题

2.3.2决策和管理问题

2.3.3产权和管护问题

2.3.4效益和参与问题

第三章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示范区效应评价

3.1示范区生态工程建设效益分析

3.1.1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资源的利用率显著提高

3.1.2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3.1.3规模治理,促进了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3.1.4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1.5综合效益显著,促进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进程

3.2科研技术的示范推广效应

3.2.1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繁育与推广

3.2.2雨水集流及节水灌溉示范与推广

3.2.3技术培训开展情况

3.3项目总体评价

第四章示范区项目运行的理论分析

4.1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生态自然修复分析

4.2适地适树、合理布局原则

4.3坝系相对稳定分析

4.4径流高效利用分析

4.5示范区建设营造了“增长极”,产生了规模效应

第五章促进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5.1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创新治理开发工作模式

5.2明晰农地产权,建立经济诱导机制

5.3实施生态转移支付,提高中央投资比例

5.4自然封育和适当的人工栽培结合,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

5.5开展水土保持项目的绩效审计,完善外部评价与监督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滞后、贫困人口较多的地区。为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1998年以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先后在甘肃天水、西峰、陕西绥德启动了3个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示范区建设。示范区以沟道淤地坝建设、坡面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治理水土流失,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经过5-6年的规模治理,建成了措施相互配套、相互衔接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综合治理程度均达到了 70%以上。黄河水土保持藉河、韭园沟、齐家川三个示范区分别在综合治理开发、沟道坝系建设、径流高效利用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流域水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坝系趋于相对稳定,林草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打造了具有黄土高原地域特色的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在水土保持优良植物繁育与推广、雨水集流及节水灌溉示范与推广和技术培训等三方面产生了示范推广效应,启动了农民的发展意识,示范区内人均收入增加,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加快了项目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水土保持经费属于财政预算体系一部分,是政府为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保障。然而在公共财政的审批配置过程中,地方政府往往关注能否申请到上级的财力支持,上级政府关注的则是项目的合规性和结果,而项目区的效益和农民的真正需要有可能被忽略掉,致使有些项目的实施与实际脱节,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如何巩固己取得的治理成果及实现永续利用也存在一些困难,尚没有从根本上启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潜能。 本论文从三个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示范区现状、示范效应、项目运行的理论等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结合现行机制运行中的缺陷和局限性对水土保持工程可持续发展机制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创新治理开发工作模式为依托,以明晰农地产权、建立经济诱导机制为手段,以实施生态转移支付、提高中央投资比例,依靠自然封育和适当的人工栽培结合、充分发挥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对公共投资项目绩效的审计、完善水利水保项目的外部评价与监督为措施。重视防治水土流失的主体一人和社会的行为,推行公众参与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将综合防治同解决温饱、增加收入、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进而寻求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对策。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