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核因子-κB信号传导途径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6h】

核因子-κB信号传导途径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脊柱侧弯病因学的临床研究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一 脊柱侧弯患者体内NF-κB的表达水平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一部分 研究二 脊柱侧弯患者体内褪黑素表达水平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一部分 研究三 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褪黑素水平及NF-κB水平与患者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脊柱侧弯病因学动物实验研究

引言

第二部分 研究一 松果体切除术建立鸡脊柱侧凸动物模型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研究二 鸡特发性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的不同组织NF-κB的表达水平分析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研究三 鸡特发性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的褪黑素水平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分析研究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展开▼

摘要

[背景]
   脊柱侧凸是常见的脊柱畸形,通常发生于青春发育期,女性多见,若不及时诊治,部分病人将会发展加重,引起躯体严重畸形,不但影响心肺功能、导致截瘫,还会给患儿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该病发病率由于诊断手段和标准的差异,一般认为在2%左右。在所有患者中,80%的患者病因不明,被称之为“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由于这种疾病常常发生于青少年,因此也叫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尽管脊柱侧凸临床上已诊治多年,但是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针对脊柱侧凸的病因,近年来,国内外就其遗传、生长发育、神经肌肉、激素、结缔组织等方向做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遗传基因的研究最为热门,国内外学者在IS的遗传模式和易感基因方面均取得了一些列的进展,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研究成果能够真正被学术界广泛接受。最近有报道,核因子-kappa B(NF-κB)信号通路在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方面、细胞凋亡等方面同样起着重要作用。该因子是细胞中一个重要的转录调节因子,静息状态下与IκB相结合形成复合体,以无活性状态存在于胞浆中。当细胞受到外界因素刺激时,NF-κB暴露出核定位信号(NLS)进入核内,使其具有生物活性。目前研究发现NF-κB在褪黑素的合成、调节等方面均产生作用,并且相互影响,其初步研究符合特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特征。
   [目的]
   人们不能完全解释其确切发病原因,实际上“脊柱侧凸”只是一个症状诊断,短期内对该疾病进行病因诊断为时尚早,还需要大量的工作。结合临床实际观察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同时具有其他异常的比例也很高,如:神经系统异常、生长发育快速、三尖瓣返流、骨质缺乏等等。因此,本人推测特发性脊柱侧凸可能是一个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同时NF-κB在细胞的生长、凋亡以及应激因子的释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NF-κB信号通路异常,将导致全身性的异常,这种结果与特发性脊柱侧凸合并的其他表现类似。对褪黑素与核因子κB之间的关系及其调控因素的研究可能是解释IS发病机制的突破口。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从信号传导角度,深入研究核因子κB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和机制,不但能进一步加深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的认识,也可以为临床从根本上预防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治疗策略。本课题研究通过加深对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的了解,找到干扰其发生发展的治疗手段,如采用静脉注射NF-κB的反义寡核苷酸抑制NF-κB的活性,以控制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病情的进展,为特发性脊柱侧凸这一顽症从根本上找到新的有效防治方法。若该类研究成果能最终应用于临床,将可以降低发病率,从源头上控制病情,减轻社会和家庭的负担,降低医疗支出,增加生产力和社会效益。
   [方法]
   1.临床研究
   以特发性脊柱侧凸和非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如先天性脊柱侧凸或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为对象进行研究。
   (1)临床患者NF-κB活性的检测:
   抽血取样,并于前路和后路手术取脊柱骨(椎板、棘突、椎体终板)和软组织(椎间盘、各种韧带、椎旁肌)标本,比较不同类型脊柱侧凸患者脊柱两侧的NF-κB浓度及NF-κB p65亚基mRNA表达水平。
   (2)观察临床患者褪黑素水平及其受体基因表达与NF-κB之间的关系:
   包括夜间褪黑素水平检测以及通过术中取材检测患者不同部位的褪黑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并将结果与NF-κB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3)观察上述检测结果与患者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患者的侧凸类型(特发性及非特发性)、形态(弯曲发生的不同部位:胸弯、腰弯、胸腰段弯曲、胸腰椎双主弯等)、柔韧度、严重程度、进展速度等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研究。
   2.动物实验
   以鸡特发性脊柱侧凸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1)制作动物模型
   切除雏鸡(孵化3天的小鸡)松果体建立特发性脊柱侧凸动物模型;
   (2) NF-κB活性及含量的检测
   检测范围包括不同时段内白细胞、脊柱骨组织(椎板、棘突、椎体终板)和软组织(脊髓、椎间盘、各种韧带、椎旁肌)标本的NF-κB浓度及NF-κB p65亚基mRNA表达水平。
   (3)观察褪黑素水平及其受体基因表达与NF-κB之间的关系:
   按照对照组、切除松果体已发生脊柱侧凸和未发生脊柱侧凸的动物进行分组,测量其夜间褪黑素水平检测以及不同部位的褪黑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并将结果与NF-κB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褪黑素与NF-κB在鸡脊柱侧凸发生中的相互联系。
   (4)探讨NF-κB反义寡核苷酸在调控NF-κB活性中的作用:
   以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NF-κB反义寡核苷酸干预NF-κB的活性,观察其调控NF-κB活性的效果。
   [结果]
   临床研究
   1.临床患者NF-κB活性的检测
   (1)轻中度(Cobb<60°)IS患者外周血、椎板、椎旁肌中NF-κB活性同非特发性侧凸及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别。
   (2)重度(Cobb≥60°)IS患者外周血、椎板中NF-κ B活性同非特发性侧凸及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别;但椎旁肌中NF-κ B活性升高。
   (3)RT-PCR进一步验证:重度(Cobb≥60°)IS患者椎旁肌中NF-κB活性较之非特发性侧凸及正常组升高。
   (4)重度(Cobb≥60°)IS患者凹侧椎旁肌中NF-κ B活性较凸侧高。
   2.临床患者褪黑素水平及其受体基因表达与NF-κB之间的关系
   (1)轻中度(Cobb<60°)IS患者外周血、椎板、椎旁肌中褪黑素水平同非特发性侧凸及正常组相比无明显差别。
   (2)重度(Cobb≥60°)IS患者外周血、椎旁肌中褪黑素浓度较之非特发性侧凸及正常组低;但在椎板中无明显差异。
   (3)Western-blot验证进一步说明:重度(Cobb≥60°)IS患者椎旁肌中褪黑素浓度较之非特发性侧凸及正常组低。
   (4)重度(Cobb≥60°)IS患者椎旁肌中褪黑素水平与NF-kB活性呈负相关,但外周血中无此相关性。
   3.上述检测结果与患者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
   (1)重度(Cobb≥60°)IS患者椎旁肌中褪黑素水平与胸弯型、侧凸进展、侧凸严重度具有相关性。
   (2)重度(Cobb≥60°)IS患者椎旁肌中NF-κB水平与胸弯型、侧凸进展、侧凸严重度同样具有相关性。研究结果提示:褪黑素及NF-κB在侧凸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尚不明确,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动物实验
   1.建立脊柱侧凸模型
   切除雏鸡(孵化3天的小鸡)松果体建立特发性脊柱侧凸动物模型;本研究动物模型成功建立,松果体切除组有65.4%出现侧凸(Cobb>10°)。术后发生侧凸畸形的鸡,畸形种类多种多样,且术后3月,脊柱侧凸角度进一步加重。
   2.NF-κB活性及含量的检测
   发生侧凸的鸡2周时血中的NF-κB浓度较对照组、未发生侧凸的鸡高;3个月时监测:血、椎板中浓度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椎旁肌中的NF-κB浓度较对照组、未发生侧凸的鸡高。
   3.观察褪黑素水平及其受体基因表达与NF-κB之间的关系:
   2周时夜间褪黑素水平在切除松果体己发生脊柱侧凸和未发生脊柱侧凸的两组动物中均明显降低,较对照组差异明显;3个月时,各种组织中褪黑素水平仍较低。
   研究结果提示:血中、骨组织中可能有其他因素参与代偿机制,使得NF-κB活性恢复正常,也提示上述两种因子可能对椎旁肌的影响最大。
   4.探讨NF-κB反义寡核苷酸在调控NF-κB活性中的作用:
   结果显示:脊柱侧凸的鸡,在使用反义寡核苷酸干预时,血、椎板、椎旁肌中NF-κB的活性均迅速降低。但是重复3次试验后,重复性不高,特异性比较差。
   [结论]
   本研究针对脊柱侧凸这一世界难题,以临床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和雏鸡脊柱侧凸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以NF-κB信号传导途径为研究靶点,(1)观察了临床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血液及骨及软组织NF-κB活性、褪黑素水平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并将组织学结果与患者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2)切除雏鸡松果体建立特发性脊柱侧凸动物模型,检测其组织NF-κB活性及含量、褪黑素水平及其受体基因表达、并将组织学结果与患者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3)以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对象,检测了采用NF-κB反义寡核苷酸干预NF-κB的活性。
   结果显示:(1)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生机制复杂,多因素作用的结果;(2)褪黑素及NF-κB在侧凸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不明确;(3)褪黑素及NF-κ B在侧凸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褪黑素及NF-κB的重要作用位点是椎旁肌;(5)需要进一步行基因水平的研究以阐述其机制。
   本课题拟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从信号传导角度,深入研究核因子κB在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中的作用、相互关系和机制,不但进一步加深了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病因的认识,也可以为临床从根本上预防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治疗策略。研究通过加深对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机制的了解,找到干扰其发生发展的手段,如采用静脉注射NF-κB的反义寡核苷酸抑制NF-κB的活性控制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病情的进展,为特发性脊柱侧凸这一顽症从根本上找到新的有效防治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