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电视家庭购物营销渠道成员的灰色营销研究——以中韩公司为基础的比较分析
【6h】

电视家庭购物营销渠道成员的灰色营销研究——以中韩公司为基础的比较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外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1.1.研究的现实背景

1.1.2.研究的理论背景

1.2.研究目的与问题

1.2.1.研究目的

1.2.2.研究问题

1.3.研究范围与限制

1.3.1.研究范围

1.3.2.研究限制

1.4.研究流程与论文结构

1.5.本章小结

第2章 中韩两国电视家庭购物产业概况

2.1.电视直销与电视家庭购物(TV Homeshopping)

2.2.电视家庭购物的特征

2.3.中国电视购物产业发展20年

2.3.1.引进成长期:90年代初中期

2.3.2.振荡期(90年代末期~2000年初)

2.3.3.产业调整期:2000年初以后

2.3.4.制度化时期:2006年以后

2.4.中国电视购物的发展模式

2.4.1.电视直销形态

2.4.2.“中国电视台+外资”合作模式

2.4.3.中国电视台自主发展模式

2.5.中国电视购物的现存问题

2.5.1.法律、制度方面的问题

2.5.2 电视购物节目内容上所存在的问题

2.5.3.经营战略上的问题

2.6.中国电视家庭购物未来发展方向

2.7.韩国电视家庭购物产业发展20年

2.7.1.发展成为新兴渠道(1995-2002年)

2.7.2.产业转型期(2003-2005年)

2.7.3.产业扩张期(2006年以后)

2.8.韩国电视家庭购物产业概况

2.9.韩国电视家庭购物产业未来发展方向

2.10.本章小结

第3章 文献综述

3.1.营销渠道上的依赖权力关系研究探讨

3.1.1.营销渠道上的依赖和权力的来源

3.1.2.依赖(权力)和渠道战略

3.2.营销渠道上的信任研究探讨

3.2.1.信任(trust)的概念

3.2.2.关于营销渠道上的信任的主要研究述评

3.3.商业不道德行为的归因研究探讨

3.3.1.个人因素(individual factors)

3.3.2.组织因素(organizational factors)

3.3.3.问题特征有关因素(issue related factors)

3.4.4.其他因素(other factors)

3.4.营销伦理决策中的决策过程模型

3.4.1 Ferrel和Gresham(1985)的营销组织内的道德决策权变模型

3.4.2.Trevino(1986)的组织内道德决策的交互作用模型

3.4.3.Hunt和Vitell(2006)的市场营销道德决策理论模型

3.4.4.McDevitt et al.(2007)的道德决策模型

3.5.问题权变模型实证研究述评

3.5.1.道德强度与道德问题认知之间的关系

3.5.2.道德强度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

3.5.3.道德强度与道德意图形成之间的关系

3.5.4.跨文化研究

3.5.5.道德强度概念的因子分析

3.6.本章小结

第4章 灰色营销理论探讨

4.1.灰色营销的概念

4.2.灰色营销的种类

4.2.1.回扣(kickback)

4.2.2.请吃(meals)

4.2.3.送礼(gift-giving)

4.2.4.提供娱乐(entertainment)

4.3.灰色营销的后果

4.3.1.对零售商的后果

4.3.2.对供应商的后果

4.3.3.其他后果

4.4.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5.1.研究模型

5.2.研究假设

5.2.1.验证Jones(1991)的问题权变模型

5.2.2.依赖在灰色营销行为意图产生中的作用

5.2.3.信任在灰色营销意图产生中的作用

5.3.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方法

6.1.研究设计说明

6.2.问卷的设计

6.3.研究变量的度量

6.3.1.研究情景和问题权变模型的度量

6.3.2.调节变量的度量

6.4.数据处理程序与方法

6.5.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实证分析与结果

7.1.样本特性描述

7.1.1.样本企业的成立时间特征分布

7.1.2.样本企业的规模特征分布

7.1.3.样本企业的主打产品特征分布

7.1.4.样本企业与电视购物公司合作年数特征分布

7.1.5.样本企业对电视购物公司的销售依赖特征分布

7.1.6.样本企业所在地特征分布

7.2.描述性统计分析

7.3.量表信度分析

7.4.量表效度分析

7.4.1.情景1的效度分析

7.4.2.情景2的效度分析

7.4.3.情景3的量表效度分析

7.5.t-检验

7.5.1.独立两样本t-检验

7.5.2.配对样本t-检验

7.6.自变量的主效应检验

7.6.1.在情景1的背景下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

7.6.2.在情景2的背景下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

7.6.3.在情景3的背景下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分析

7.7.灰色营销判断的中介作用检验

7.7.1.情景1的中介作用检验

7.7.2.情景2的中介作用检验

7.7.3.情景3的中介作用检验

7.8.情景1的调节作用检验

7.8.1.依赖在道德强度与道德行为意图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7.8.2.信任在道德强度与道德行为意图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7.9.情景2的调节作用检验

7.9.1.依赖在道德强度与道德行为意图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7.9.2.信任在道德强度与道德行为意图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7.10.情景3的调节作用检验

7.10.1.依赖在道德强度与道德行为意图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7.10.2.信任在道德强度与道德行为意图之间的调节作用检验

7.11.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管理启示

8.1.研究假设检验结果

8.2.研究结论与讨论

8.2.1.道德强度、道德判断和灰色营销行为意图形成

8.2.2.依赖与营销渠道上的灰色营销的关系

8.2.3.信任与营销渠道上的灰色营销的关系

8.2.4.中韩两国之间的比较

8.2.5.本研究的其他发现

8.3.研究启示

8.3.1.研究的理论启示

8.3.2.研究的实践启示

8.4.研究创新点

8.5.研究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8.5.1.本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8.5.2.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在东方国家的商业环境下,营销渠道上的种种营销行为能否一刀两断地分为道德行为和不道德行为?营销渠道上被称为vendor、销售经理、市场营销经理的供应商们对不同的灰色营销持有何种判断,何种行为意图?营销渠道成员之间的依赖和信任又对灰色营销引起何种调节作用?以中韩家两国家庭电视购物公司的供应商为对象展开实证研究的本论文想要解开的就是以上这些问题。
  在组织内个人的不道德行为归因研究由来已久。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经营学的领域中也开始不断地出现寻找企业组织内不道德行为成因的研究。直到1980年后期为止,研究焦点都集中在个人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学历、价值观、思维框架等)与组织因素(包括明文伦理规范尊在与否、领导力、同事影响等)。但Jones(1991)主张个人对某种道德问题的道德强度感知会影响他的道德决策过程,即该道德问题的后果严重性、社会共识、结果发生可能性、后果直接性、与受害者的距离、后果集中度对个人的道德问题认知、道德判断、道德意图形成、实施道德行为等个人道德决策过程产生影响。
  本论文的实证研究对象为中韩两国市场营销渠道中成员之间的可能会发生的,有道德问题的市场营销行为。但是在东亚国家企业之间的交易中发生的所有行为,我们却很难将其简单地分为“道德-不道德”或“合法-非法”。所以本文采用了“灰色营销”的概念。灰色营销是指(1)无法辨别在营销渠道上的供应商行为是合法还是非法;(2)行为是非法的,但是由于情节较轻,无法进行刑法处罚的;(3)给他人带来(1)和(2)类似感觉的行为。
  过度的“灰色营销”不仅会给营销渠道上成员,还会给社会整体带去不良影响。成为“灰色营销”对象的企业会选择由“灰色营销”所带来的个人利益较大的产品而并非最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另外,由于“灰色营销”所产生的利益只属于企业内部的部分职员所有,可能会引发该企业内职员之间的反目。利用“灰色营销”手段的企业可能短期之内会产生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会引发竞争者之间的“灰色营销”,最终导致谁都无法最终获利。另外,一旦特定营销渠道中的“灰色营销”事实不胫而走,那这些被牵连的企业形象都会大受损害。一旦“灰色营销”在社会上泛滥,那就会破坏到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假货、劣质商品就会横行。
  由于本研究关注营销渠道上的灰色营销行为,营销渠道行为理论就成为了本研究的另外一个重要研究视角。本研究初步预测营销渠道上的依赖和信任直接地和间接地影响到中韩两国电视购物渠道上的灰色营销行为意图。
  本研究就上述道德问题权变模型、灰色营销理论和营销渠道行为理论进行了文献回顾与理论探讨之后,建立了营销渠道上的灰色营销行为模型,并利用营销渠道上可能会发生的3种不同情景(scenario)和中韩两国供应商数据进行了研究模型检验。
  模型检验结果说明,首先从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来看,由于中韩两国的样本企业特点和产业环境不同,中国样本比起韩国样本对情景1、情景2表示其行为更不道德,并且自己更信任对方,也更相信对方依赖自己。第二,本研究再一次验证问题权变模型,即中韩两国的供应商对某个道德问题的道德强度显著影响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意图形成。第三,对于灰色道德行为意图形成方面,信任比依赖的影响大。信任在所有3种情景下显著影响道德行为意图形成,而依赖只有在情景3的背景下显著影响,即供应商对他的伙伴的信任越大,它们越不会产生灰色营销意图。第四,依赖和信任只有在部分的研究背景下对道德强度与道德意图、道德判断与道德意图起到了调节作用,部分支持了本论文的研究假设。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不仅扩大了道德问题权变模型的外延,连接了西方商业不道德行为理论、灰色营销理论与营销渠道行为理论,在实践方面也获得了几点启示。首先为了防止企业间的灰色营销所带来的损失,企业高官和经理人需要自身对灰色营销的后果提高警惕,同时对内部职员和对方进行教育和宣传,使他们了解不同灰色营销的道德强度和其后果。第二,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任度,不仅可以减少灰色营销的盛行,还可以培育双方之间的合作和承诺。最后,需要了解在东方商业环境下必不可少的商业礼节。
  今后,为了深化有关“灰色营销”与依赖、信任等市场营销渠道成员间关系的研究,有必要在研究主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上进行多样的、多范围的尝试。例如,把大型折扣卖场、便利店、连锁经营等规模较大的流通企业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话,可以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另外,如果可以取得东西方企业的数据进行比较研究的话,还可以发现更为显著的文化差异。
  以“三聚氰胺”为首的食品安全问题所暴露出来的正是中国社会以及中国企业之间的“信任危机”。对信任的探究在东西方的哲学性和实用性方面都由来已久,但是它对东西方人的意义还是多少还是存在一些差异。期待以后会出现研究有关“信任”在东西方社会中的含义有怎样的不同,以及对商业人士具有何种的意义的比较性研究。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