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传统习俗与自由精神的博弈: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6h】

传统习俗与自由精神的博弈: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A Complete Picture of Old New York in Its Period of Full Bloom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Chapter Three The Portrayal of the Modern Aspects in New York in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hapter Four The Gaming between the “Old” New York and the “New” New York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The Ideal New York in Edith Wharton’s Eyes: The Harmony between Stability and Self-realization

Works Cited

Appendix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Acknowledgements

展开▼

摘要

伊迪丝·华顿 (Edith Wharton, 1862-1937)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女作家。她的作品以其鲜明的背景,幽默的讽刺,犀利的笔锋以及深刻的含义闻名于世,多描写美国上流社会的世态风俗。出生于纽约上流社会贵族之家的伊迪丝,作品大都来自于其亲身生活经历,她的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纯真年代》就是最好的例子。小说设定在1870年至1900年间,以纽兰·阿切尔和自己妻子的表姐奥兰斯卡夫人之间不被传统习俗所接受的爱情,和博福特一家的命运沉浮为主线,刻画的是纽约上流社会成员之间的爱情和婚姻生活。
   伊迪丝用隽永的语言和细密的文笔讽刺了虚伪的纽约上流社会,对那个养育过她也束缚过她的老纽约社会的道德观念提出质疑。小说中,19世纪70年代的纽约是一个害怕丑闻甚于害怕疾病的社会,但是三十年后,这个曾经保守的社会却处处充斥着自由独立的精神。这个新的社会系统是建立在工业文明以及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这篇论文,首先对“老”纽约以及三十年后的“新”纽约做了全面的描述,包括分析小说人物和影响人物命运的社会背景。之后列出了两个纽约时代中,“传统习俗”和“自由精神”的博弈。在十九世纪末期,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轻易的战胜了个人 “自由精神”;然而,在世纪之交资本主义改变了整个美国,纽约年轻一代获得了更加宽容的生存环境,生活中的“传统习俗”和“自由精神”正在渐渐融合。尽管伊迪丝很少对老纽约有正面的评价,但在目睹了一战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伤害后,她还是对旧时纽约的平稳生活产生了眷恋之情。本文作者试图揭露出隐藏在伊迪丝心中的理想纽约社会:旧的生活方式有其好的一面,而新秩序也有好的一面。对于伊迪丝而言,科技的发明和经济的进步都是历史的制造者。在稳定(传统习俗)和自我实现(自由精神)之间存在着一种可以达成统一和谐。本文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与历史现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此为依据,以《纯真年代》中的纽约为主线,本文试图挖掘出伊迪丝和纽约之间的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和她对纽约历史变迁的思考。

著录项

  • 作者

    朱焱琳;

  • 作者单位

    烟台大学;

  • 授予单位 烟台大学;
  • 学科 英语语言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玉洁;
  • 年度 2011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I712.074;
  • 关键词

    纽约; 历史变迁; 传统习俗; 自由精神; 博弈;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