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运输成本、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区域分布——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空间二元经济结构研究
【6h】

运输成本、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区域分布——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中国空间二元经济结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Ⅰ序言

1.1研究的意义

1.2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贡献

Ⅱ引论:从国际经济学到经济地理学

2.1新古典贸易理论:空间因素的忽视

2.2经济地理学:先行者们的工作

Ⅲ关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文献综述

3.1 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思想与工具

3.2 “中心”——“外围”模型

3.3 经验性研究:国内与国外的情况

Ⅳ空间二元结构的形成基础:中国的产品和要素市场分割

4.1概述

4.2产品市场的分割

4.3劳动力市场的分割

Ⅴ运输成本、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在开放经济下的形成机制

5.1 开放经济下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框架

5.2开放经济下的厂商选址

5.3劳动力流动限制和空间二元结构的形成

5.4相关实证数据的回顾

5.5人口流动指数及国际比较

5.6制造业集聚指数和国际比较

5.7新空间二元结构造成的实际问题

Ⅵ结论与展望

6.1结论和政策含义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做的项目

致 谢

展开▼

摘要

本文使用国际经济学前沿理论成果——新经济地理学方法来考察中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制造业空间分布问题,分析它对区域经济和收入差距的潜在影响。近来,有经验性文献发现,中国由于参与世界经济分工,产业不断向沿海地区集聚,但地区分工却没有得到有效发展。本文在此基础上作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从新经济地理的角度剖析了这些现象背后的影响因素,分析了其产生机理,并将此概括为“空间经济二元结构”。本文认为,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流动是影响中国制造业集聚和分工的关键性因素。运输成本越高,随着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不同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就越难实现。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和运输成本在产业集聚和分工的过程有同样的作用,目前中国人为使流动成本过高,这可能会导致更加失衡的经济发展局面。“空间经济二元结构”体现为高运输成本和高劳动力流动成本阻碍了产业集聚的进一步深化,产业集聚的深化将会带来地区分工的趋势,而地区分工最终将有利于地区共同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本文还改进了以往文献实证方法,剖析了中国制造业集聚的现状和趋势,并通过和世界其他经济的比较,简洁有力地印证了本文的中心思想。我相信,这些将有利于加深我们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收入差距本质的认识,促进地区经济平衡、迅速发展,从而让我国更长久地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