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硫酸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6h】

硫酸镁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是神经外科的危重急症,其致死、致残率均较高。尽管早期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或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使动脉瘤再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由于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及生活质量。因此,此类患者总的预后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改善。所以探寻可以防治脑血管痉挛进而改善动脉瘤性SAH患者预后的药物显得十分重要。 本研究将42例动脉瘤性SAH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21例)和硫酸镁治疗组(21例)。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动脉瘤的位置、入院时GCS评分、mNIHSS评分、WFNS分级、Fisher分级、Hunt-Hess分级以及治疗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入院后的常规治疗均符合动脉瘤性SAH诊疗指南要求。硫酸镁治疗组患者在发病48小时以内进行静脉补充硫酸镁治疗,首次静脉推注25%硫酸镁2.5g(20mmol)后,继以每日硫酸镁10g(80mmol)稀释至500ml静脉滴注维持24小时,连续输注14天,若患者在14天之后仍有血管痉挛的临床症状,则继续应用直到血管痉挛的症状消失或病情稳定。生理盐水对照组以同等量的生理盐水等长时间输注,其余治疗两组相同。所有患者每日监测血清镁浓度,硫酸镁治疗组患者根据血清镁浓度调整静脉硫酸镁输注量,使血清镁浓度维持于2.0~2.5mmol/L或者2倍于入院时的基础水平。所有患者每日行脑血管TCD检测,内容包括大脑中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峰值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以及Lindegaard指数。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TCD检测结果判断有无脑血管痉挛的发生。3个月及6个月后随访并记录患者GOSE、Modified Rankin Scale、Barthel Index用以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情况。 研究表明,42例患者中共有19例发生了脑血管痉挛,分别是硫酸镁治疗组6例、对照组13例,硫酸镁治疗组患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28.57%(6/21)低于对照组的61.90%(13/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入院时存在低血镁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88.89%)高于正常血镁组患者(4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入院时低血镁与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相关;治疗组患者入院时存在低血镁者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20%)略低于正常血镁者(31.25%),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D检测发现硫酸镁治疗组患者在发病后3d、4d、7d、10d、14d时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硫酸镁治疗组患者用药后仅有4例出现面部潮热感,2例出现血压显著下降,予以升压药应用后恢复正常,其余患者未出现明显副作用。42例患者中硫酸镁治疗组3、6个月后GOSE、Modified Rankin Scale、Barthel Index评分与对照组比较,神经功能预后有改善倾向。然而,这些疗效评分差异均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均>0.05)。静脉应用硫酸镁治疗安全且血清镁水平较容易维持,硫酸镁能明显减少动脉瘤性蛛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并对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具有改善的趋势。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