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79-2008——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高等教育专题”高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
【6h】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1979-2008——基于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高等教育专题”高被引论文的内容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目的与问题陈述

1.4论文的结构

第二章 文献述评

2.1概念界定

2.2高等教育研究主题

2.3高等教育研究方法

2.4文献述评总结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研究框架

3.2研究设计

3.3研究方法总结

第四章 高被引论文总体分布分析

4.1高被引论文年代分布情况

4.2高被引论文期刊分布情况

4.3高被引论文作者单位分布情况

4.4高被引论文作者分布情况

4.5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分布情况

4.6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分析

5.1高被引论文研究主题总体分布情况

5.2一级主题论文分布情况

5.3主要二级主题分布情况

5.4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被引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6.1高被引论文研究方法总体分布情况

6.2思辨研究方法案例分析

6.3质性研究方法案例分析

6.4定量研究方法案例分析

6.5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

7.1研究的结论

7.2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7.3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学创立于1979年前后,与改革开放基本同步,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讨学科发展的最好样本。论文被引频次反映了论文受关注的程度和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是广为使用的揭示学科或研究领域演变的量化工具。通过对1979-2008年间出版的高等教育领域的高被引论文的统计研究和内容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地分析30年间高等教育学学科发展状况和学科研究的特点。
   本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从1979到2008年,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在研究实力分布、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上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有哪些优势与不足?作者选取截至2008年12月31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新)》“高等教育专题”收录的1979-2008年间出版的高等教育研究高被引论文4253篇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构建本论文的分析框架,然后采用引文分析法,通过对高被引论文的出版年份、作者及所属单位,出版期刊和被引频次的统计分析,揭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实力分布的特点;采用内容分析法,通过识别其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并进行归类和分析,揭示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呈现的特点。最后对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优势与不足进行了简要的总结。
   研究发现,受论文被引频次变化规律及早期引用缺乏规范的影响,高被引论文集中出现在1997-2005年;少数高等教育期刊,如《高等教育研究》出版的论文表现出更高的学术影响力;大学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在作者分布上表现出分散性的特点;极少量的论文拥有相对较高的被引频次,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被广泛阅读和引用的研究成果。高等教育研究主题明显受到社会热点问题和行政指向的引导;虽然实践针对性强的研究成果获得较高的关注度,但微观实证研究没有得到重视;高等教育学缺少基本理论支撑,仍以借鉴外国或照搬普通教育理论为主;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受关注度最低;学习与借鉴外国高等教育,主要以美英,尤其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主。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正从单一的思辨研究趋向多样化,但思辨研究仍是主要研究类型。方法案例分析表明,思辨研究只适合拥有丰富的高等教育实践经验和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或领导者;质性研究以质性描述为主;定量研究大部分属于调查研究;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研究规范有待改进。
   本研究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在服务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同时,要保持学科研究的独立性;研究者需要寻找新的研究增长点,增加对微观实证研究的关注;同时,学科建设和研究方法也应得到更多的讨论;要加强对学科基本理论的建设,以科学的手段去揭示高等教育的规律;应拓宽了解国外高等教育的视野,学习和吸取更多国家和地区在发展高等教育时的经验和教训。高等教育研究必须倡导以实证研究为主,推进研究方法多样化,提升研究设计精致度。
   本研究中高被引论文的被引频次存在小幅误差,研究结论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高等教育研究前沿分析、高等教育研究与社会互动分析,以及高被引论文作者互引关系分析是本研究可以得到拓展的后续研究方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