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激励机制研究——以汽车制造业为例
【6h】

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激励机制研究——以汽车制造业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1章导论

1.1研究背景

1.1.1传统经济模式无法适应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

1.1.2循环经济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1.1.3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成为循环经济的制度选择

1.2 问题提出

1.3研究意义

1.3.1理论意义

1.3.2实践意义

1.3.3学术意义

1.4研究内容

1.5研究方法

第2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文献综述

2.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概念界定

2.2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责任模式研究

2.3有关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激励的研究

2.3.1 EPR的内在激励性研究

2.3.2 EPR的目标设定研究

2.3.3 EPR的责任模式研究

2.3.4 EPR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2.4对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及其激励性研究的总体评述

第3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GSOP模型

3.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定义与实质

3.1.1 EPR中环境责任的内涵

3.1.2 EPR与产品责任延伸制辨析

3.1.3 EPR的定义与实质

3.2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GSOP模型

3.2.1 EPR的目标

3.2.2 EPR的主体

3.2.3 EPR的对象

3.2.4 EPR的过程

3.2.5 EPR的GSOP模型

第4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激励机制模型

4.1 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激励机制的实质

4.2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三大激励维度

4.2.1基于EPR目标的制度适用性激励

4.2.2基于EPR对象的责任推进性激励

4.2.3基于EPR过程的实施策略性激励

4.3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激励目标

第5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制度适用性激励

5.1提升产品材料维度的环境绩效改进潜能

5.1.1产品材料维度的环境绩效的概念

5.1.2提升材料维度环境绩效的目标与方法

5.2提高产品设计的反馈性

5.2.1提升EPR实施的外部动力

5.2.2提高EPR实施的内部能力

第6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责任推进性激励

6.1提高闭环循环性

6.1.1提高废旧产品的定向回收率

6.1.2提高部件的闭环循环性

6.2提高经济确定性

6.2.1提高回收成本的确定性

6.2.2提高循环利用成本的确定性

6.2.3提高回收利用收益的确定性

6.3提高服务替代性

6.3.1服务替代性对EPR责任的意义

6.3.2提高产品的服务替代性

第7章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实施策略性激励

7.1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成本与收益构成

7.1.1实施EPR的成本

7.1.2实施EPR的收益

7.2提升经济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7.2.1减少过程性的成本发生

7.2.2实现整合成本优势

7.2.3增加EPR的实施收益

7.3提升经济有效性的保障措施

7.3.1实施EPR多元保障机制

7.3.2建立EPR三方合作机制

第8章我国汽车制造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GSOP分析

8.1我国汽车制造业实施EPR的背景

8.1.1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8.1.2我国汽车制造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8.1.3我国汽车制造业的EPR立法准备

8.2我国汽车制造业实施EPR的问题

8.3我国汽车制造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GSOP分析

8.3.1汽车制造业的特点分析

8.3.2我国汽车制造业EPR的GSOP分析

第9章我国汽车制造业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激励机制研究

9.1我国汽车制造业EPR激励机制的研究方法

9.1.1研究路径

9.1.2 问卷设计

9.1.3数据采集

9.2我国汽车制造业EPR三大激励维度的激励要素分析

9.2.1 问卷一研究假设

9.2.2问卷一统计方法

9.2.3问卷二研究假设

9.2.4问卷二的因子分析

9.2.5问卷二的配对样本T检验

9.3我国汽车制造业EPR的激励机制研究

9.3.1基于问卷一的汽车制造业EPR激励机制研究

9.3.2基于问卷二的汽车制造业EPR激励机制研究

9.3.3汽车制造业EPR激励机制研究

第10章 我国汽车发动机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案例研究

10.1上海大众发动机再制造简介

10.1.1发动机再制造的概念

10.1.2上海大众施行发动机再制造的历史

10.1.3上海大众发动机再制造的工艺流程

10.2上海大众发动机再制造的EPR实践

10.2.1上海大众发动机再制造的EPR目标

10.2.2上海大众发动机再制造的EPR主体

10.2.3上海大众发动机再制造的EPR对象

10.2.4上海大众发动机再制造的EPR过程

10.3上海大众EPR的激励机制实践

10.3.1有效的环境绩效改进目标设定

10.3.2游说政府将再制造纳入生产者环境责任

10.3.3通过各种预备措施推进责任模式

10.3.4充分利用技术与市场特征实现经济收益

10.4上海大众EPR的激励潜能分析

10.4.1缺乏中间目标的设定与激励

1O.4.2没有形成有力的环境责任奖惩体系

10.4.3再使用的预备机制尚有潜力可挖

10.4.4尚未贯彻阶段性的EPR推进战略

第11章我国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的政策建议

11.1提升制度适用性激励的政策建议

11.1.1推行以行业为基础的EPR目标协定机制

11.1.2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与嘉奖制度

11.2提升责任推进性激励的政策建议

11.2.1推行责任模式协商机制

11.2.2建立闭环循环的预备机制

11.2.3实施EPR经济核算制度

11.2.4引入产品服务系统

11.3提升实施策略性激励的政策建议

11.3.1 EPR阶段性推进战略的阶段划分

11.3.2 EPR阶段性推进战略的实施

第12章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2008年8月,酝酿已久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正式出台,生产者责任延伸制(ExtendedProducerResponsibility,简称EPR)被确立为一种重要的环境保护制度,而如何有效地推进EPR制度在我国的实施也就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在对国外的EPR理论研究与案例研究进行充分检索的基础上,本文首先辨析了EPR概念的真实内涵,并通过目标—主体—对象—过程模型(GSOP模型)建构起系统的EPR理论框架,将EPR定义为以提升产品材料维度的环境绩效与产品再设计为终极目标和中间目标,以产品生产者为主体,以产品对象与责任对象的耦合为对象,以有效反馈的上溯机制和资源管理—资产管理—废物管理相整合的下衍机制为过程的环境保护制度。EPR对生产者具有内在激励性,因而EPR激励机制的实质是确保制度固有的内在激励性充分释放。 基于EPR目标的制度适用性激励,基于EPR对象的责任推进性激励,与基于EPR过程的实施策略性激励共同构成了EPR激励机制的三大激励维度。EPR的激励效应就是通过各大激励维度下的激励要素来实现的。其中,产品材料维度的环境绩效改进潜能和产品设计反馈性构成了制度适用性激励的激励要素,闭环循环性、经济确定性和服务替代性构成了责任推进性激励的激励要素,经济有效性则是实施策略性激励的激励要素。 本文使用问卷调查与专家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的汽车制造业进行了实证研究。首先通过SPSS因子分析从问卷变量中提炼出主成分因子,实现了对上述激励要素的验证。同时调查发现,汽车制造业的材料维度环境绩效改进潜能和产品设计反馈性高,具有显著的制度适用性;而通过恰当的责任模式选择与有效的经济运作,EPR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将在汽车制造业得以实现。 基于汽车发动机的EPR案例研究,分析了EPR激励机制在该领域的应用情况及发挥的效应,存在的激励潜能,以及需要进一步强化之处。在此基础上,结合EPR三大激励维度,提出了我国实施EPR制度的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