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城市空间塑造——上海1990年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实证研究
【6h】

城市空间塑造——上海1990年代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实证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图表目录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19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的变化

1.1.2. 1990年代上海城市的快速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

1.3.2. 纵向研究的历史学方法

1.3.3. 系统论的方法

1.3.4. 实证研究的方法

1.4.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

2.1. 城市空间的概念框架

2.1.1. 空间的概念

2.1.2. 城市空间要素:物质环境、功能活动、文化价值

2.1.3. 城市形态,城市内在的相互作用与组织法则

2.1.4. 城市形态形成机制:空间形态与社会过程的互动

2.2. 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与城市研究

2.2.1. 城市空间形态的类型学

2.2.2. 城市空间的社会属性

2.2.3. 城市空间与政治经济体制

2.3. 1970年代以来西方城市研究的主要理论

2.3.1. 城市空间的经济学

2.3.2. 城市空间的政治经济学——新马克思主义

2.3.3. 城市空间的行为学——新韦伯主义

2.3.4. 城市空间的全球化

2.4. 建构综合的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上海城市空间的生产方式

3.1. 中国城市空间研究的动态

3.2. 城市空间的全球化——政治经济学分析

3.2.1. 经济全球化——全球资本的自由流动

3.2.2. 经济全球化对上海城市的影响

3.2.3. 分权化——地方积极性的释放及制度创新

3.2.4. 市场化——全球经济体制上的趋同

3.3. 城市空间的塑造者:城市空间的行为学分析

3.3.1. 政府的角色和行为

3.3.2. 跨国企业的角色和行为

3.3.3. 房地产及其相关企业的角色和行为

3.3.4. 城市规划师与建筑师的角色和行为

3.3.5. 城市居民的角色与行为

3.4. 典型城市空间的分析——资本流动趋向与建成环境

3.4.1. 新兴的城市地区——浦东

3.4.2. 大城市边缘地区——长征镇

3.4.3. 城市住宅空间形态的变迁

3.4.4. 城市空间的分异——信息化与非正规经济活动的空间投影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新兴的城市地区——浦东

4.1. 1990年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验品——浦东

4.1.1. 国际国内背景

4.1.2. 一项国家战略

4.1.3. 新特区的新政策

4.1.4. 特别设计的制度

4.2. 浦东-上海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4.2.1. 资本的聚集

4.2.2. 浦东自身产业结构演进

4.2.3. 浦东-上海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4.3. 浦东-上海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共时性

4.3.1. 上海整体空间结构调整与拓展的共时性

4.3.2. 城市开发的共时性

4.4. 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的崛起

4.4.1. 世界招标的陆家嘴规划

4.4.2. 国内外建筑师的竞技场

4.4.3. 楼宇经济

4.5.本章小结

第五章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变迁——长征镇

5.1. 大城市边缘区的概念

5.1.1. 边缘和中心

5.1.2. 边缘区

5.1.3. 大城市边缘区

5.2. 大城市边缘区城市形态变迁的内涵

5.2.1. 空间形态的变迁:从乡村到城市

5.2.2. 经济形态的变迁:从农耕型经济到新型经济

5.2.3. 社会形态的变迁:从乡土社会到工业社会

5.3. 长征镇的城市形态变迁的背景

5.3.1. 政府管理的尴尬地带

5.3.2. 城市化的契机

5.4. 长征镇社会经济形态的变迁

5.4.1. 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的转型

5.4.2. 市场化进程加速——经济组织改制

5.4.3. 社会形态的变迁

5.5. 地方政府的作用——长征镇政府的积极市场干预

5.5.1. 镇政府的角色与地位

5.5.2. 政府与市场

5.5.3. 土地经营

5.6. 跨国公司的投资——上海锦江麦德龙购物中心

5.6.1. 政府主动引资

5.6.2. 政府与企业的博弈

5.6.3. 麦德龙的效应

5.7. 长征镇空间形态的变迁

5.7.1. 低密度的市场群落

5.7.2. 缺乏城市设计控制

5.8. 城市空间形态塑造的策略探讨

5.8.1. 政府的功能

5.8.2. 专家参与决策

5.8.3. 平衡市场利益

5.8.4. 善用土地资源

5.8.5. 倾听市民意见

5.9.本章小结

第六章 住宅的市场化开发对上海城市形态的影响

6.1. 上海房地产开发建设的市场化变革

6.1.1. 土地的市场化历程

6.1.2. 住宅的市场化运作

6.1.3. 房地产融资制度变革

6.1.4. 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化运营

6.2. FDI对上海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6.2.1. 推进土地市场化运作

6.2.2. 投资开发物业类型的变化

6.2.3. 参与内销住宅开发

6.2.4. 高档住宅开发

6.3. 住宅市场化开发的机制分析

6.3.1. 政府的角色——放任自流市场化

6.3.2. 房地产开发商——市场的主宰

6.3.3. 永远被动的城市居民

6.4. 住宅市场化开发影响下的上海空间形态变迁

6.4.1. 圈层结构动态更替

6.4.2. 城市核心区

6.4.3. 快速更新的内圈层

6.4.4. 外围城区

6.4.5. 城市公共设施的支持

6.4.6. 住宅区形态演变

6.4.7. 城市公共空间形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分化的两极——信息化与非正规经济活动的空间投影

7.1. 同步增长的信息化和非正规经济进程

7.2. 上海信息化进程

7.2.1. 信息化进程的概念界定

7.2.2. 信息技术发展进程的特征

7.2.3. 信息化进程中新出现的城市社会现象与问题

7.2.4. 信息化进程中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变迁动态

7.2.5. 中国信息化的进程

7.2.6. 上海信息化进程

7.3. 上海的非正规经济活动

7.3.1. 非正规经济的概念

7.3.2. 世界城市非正规经济活动状况

7.3.3. 中国城市非正规经济活动状况

7.3.4. 我国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构成

7.3.5. 上海政府扶持的“4050”工程

7.3.6. 不容忽视的上海外来人口

7.4. “数字鸿沟”与“财富鸿沟”

7.4.1. 劳动力结构的两极分化

7.4.2. 数字鸿沟与财富鸿沟之间的激化

7.5. 城市空间结构的分异

7.5.1. 居住空间分异

7.5.2. 非正规经济活动加剧了空间分异

7.6. 政府对城市空间分异的反应

7.6.1. 公共部门的政策

7.6.2. 重视弱势群体

7.6.3. 城市规划关注的方向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上海城市空间的未来

8.1.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反思

8.1.1. 全球化下上海城市发展的矛盾一——现实与未来的博弈

8.1.2. 全球化下上海城市发展的矛盾二——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8.1.3. 全球化下上海城市发展的矛盾三——社会与空间的博弈

8.1.4. 全球化下上海城市发展的矛盾四——资本与文化的博弈

8.2. 上海城市空间发展的对策

8.2.1. 永续城市

8.2.2. 市民城市

8.2.3. 城市治理

8.2.4. 城市规划

8.2.5. 公众参与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中国城市自80年代开始进行城市经济改革,步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也以空前速度发展,并带来了城市空间形态及结构的剧烈变迁。尤其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越来越主动地加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对城市发展的战略及城市空间形态的演进亦带来深远的影响。城市空间目前已经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对象。不同学科从各自的研究视角,探讨城市空间构成及其意义,试图研究城市空间形态演进的机制。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城市内部、外部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物质空间反映。拥有资源或影响力的力量,在相互作用之后的合力的物化,体现为城市空间的重组或扩展。本研究认为城市空间是特定社会经济制度下的产物,强调要将城市空间置于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下来考察,强调城市空间在资本积累和资本循环中的功能和作用,并注意分析世界政治经济因素对城市社会变迁的影响。在重点分析西方近年来城市空间研究的政治经济学和新韦伯主义流派的基础上,本研究指出需要建立综合的城市空间研究的政治经济学观。所谓综合观,即提出不仅需要研究在特定社会形态下的资本运动轨迹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并同样重要地需要研究参与该社会过程的各利益团体的行为动机,这样才能全面地解析城市空间形态变迁的机制。这是上海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分析的基本分析框架。该框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宏观社会经济层面,主要考察经济全球化、管理分权化、快速市场化背景下的上海城市制度特征;第二层次分析在第一层次作用下的上海城市空间建成环境中资本流动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次研究前两个层次投影在上海特定的空间形态上的物质表征。运用实证研究的手段,基于以上综合的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通过上海自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城市空间演进的案例研究,揭示了城市空间塑造的机制和方式。案例研究涉及新兴的城市地区-浦东,城市边缘区、城市住宅形态变迁和正在日益分化的两极——信息化和非正规经济的影响下的空间形态等多方面,为研究上海十年发展提供多方位的全新视角。在上海研究的基础上,验证及揭示中国城市空间自90年代以来快速变迁的基本规律,并反思及批判中国城市空间在快速市场化及经济全球化影响下“决策跟随资本”、“形式跟随利润”的诟病,进而对中国城市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优化的建议及策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