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贵州省大方地区石漠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6h】

贵州省大方地区石漠化现状及成因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有关石漠化的研究现状

1.4 大方地区石漠化问题的研究现状

1.5 技术路线与方法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研究区自然地理

2.3 研究区气候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2.3.1 研究区气候条件

2.3.2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4 研究区矿产资源

第3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3.1 地形地貌

3.2 研究区主要地层单元

3.3 研究区岩石特征

3.4 主要构造

第4章 研究区石漠化现状调查

4.1 遥感石漠化初步研究

4.2 研究区石漠化遥感解译结果

4.3 研究区石漠化实际分布情况

第5章 研究区石漠化成因分析

5.1 地质因素

5.1.1 地貌对石漠化的影响

5.1.2 岩性对石漠化的影响

5.1.3 构造对石漠化的影响

5.1.4 坡度对石漠化的影响

5.2 气候因素

5.2.1 降水对石漠化的影响

5.2.2 植被对石漠化的影响

5.3 人为因素对石漠化的影响

5.3.1 滥挖滥采、不合理开发

5.3.2 滥垦滥伐、不合理耕作

5.3.3 过渡开垦

5.4 研究区石澳化成因分析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首先依据美国陆地卫星ETM+图像数据,将其精度放至1∶5万图像作为主要信息源,经过对贵州大方地区初步石漠化遥感解译,形成石漠化分布遥感解译图。再生成石漠化分布遥感解译图。结合本人参与的“贵州1∶5万响水、百纳等6幅岩溶石山区地质调查”项目所得到的野外实地调查资料,绘制出研究区石漠化实际分布图,根据石漠化分级标准将研究区分为六个单元:①非石漠化区域;②无石漠化区域;③微度石漠化区域;④轻度石漠化区域;⑤中度石漠化区域;⑥重度石漠化区域。通过与石漠化遥感解译图对比,可以看出,石漠化实际分布图中石漠化主要发育区域在中部地区(盐井—羊场坝—白板),而在石漠化遥感解译图中则是南部地区(马场—牛场坡—果宝—金龙),但石漠化的总体分布情况及规律,两张图的吻合程度还是比较好的。以实际调查结果和石漠化分布现状为基础,本文从地质因素、气候因素、人为因素三个方面对区内的石漠化成因进行分析。其中地质因素包括了地貌因素、岩性因素、构造因素、坡度因素;气候因素包括了降水因素、植被因素;人为因素包括了不合理开发、不合理耕作、过渡开垦几个因素,最后对该区石漠化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通过研究取得如下认识:
  1.研究区石漠化现状,其中非石漠化与无石漠化区域面积约2395.49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87.24%;微度石漠化区域面积约91.41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32%;轻度石漠化区域面积约155.9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68%;中度石漠化区域面积约76.55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79%;重度石漠化区域面积约26.65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0.97%;石漠化区域面积约350.51 km2,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2.74%。通过与石漠化分布遥感解译图对比,目前石漠化发育总体程度与12年前的石漠化程度相比,石漠化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石漠化区域从2749 km2下降到了现在的350.51 km2,特别是牛场坡幅和沙窝幅石漠化程度有了明显的好转,主要原因是贵州省政府这几年大力治理石漠化取得了显著成效。
  2.地貌对于石漠化的影响:主要起到一个指示作用,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在其它因素相当的条件下,地貌类型分布区中以深切的地貌区比浅切割的地貌区更容易发生石漠化。其中以峰丛和峰林洼地地貌地区石漠化发生的概率较大,多为中—重度石漠化。地势较为平缓的盆地、丘陵地区多为无石漠化和轻度石漠化区域。
  3.岩性对石漠化的影响:主要在于岩性的差异风化,也是石漠化形成的本质原因,其中质地较纯且大面连续出露的碳酸盐岩区域是发育石漠化的主要区域,其中又以灰岩的连续出露为重度石漠化发育的主要区域,灰岩地区石漠化发生的程度要明显高于白云岩地区;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的石漠化发生概率较小;碎屑岩区域多为无石漠化区域。
  4.构造对于石漠化的影响:例如羊场坝断裂构造控制了石漠化发育的展布、趋势等。中国西南部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阶段性上升,致使早期夷平面遭受强烈切割、改造,形成现今的高原背景上的深切峡谷地貌;崎岖破碎的高原地貌及陡坡地形,提供了水土流失、土壤侵蚀的势能基础。因此,新构造阶段性抬升是影响石漠化的地质因素之一。
  5.坡度对于石漠化的影响在于:不同坡度对于石漠化的发育程度起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地面坡度在0°~5°的区域,石漠化发生的概率比较小,研究区石漠化主要在坡度为5°~20°的区域内发育,坡度较高的地区特别是在10°以上的区域主要发育中度-重度石漠化,坡度在30°以上区域虽然在区域内所占比例较小且较为分散,但却极易发生石漠化,主要以重度石漠化为主。
  6.气候与植被因素对研究区石漠化的影响:降雨对土壤侵蚀提供了动力条件,使得岩溶石山区在暴雨的冲刷下基本留不住表层的薄层土壤,从而形成了基岩裸露的石漠化景观。而植被与石漠化发育趋势呈一个动态关系,即植被覆盖率越高,石漠化程度越低。
  7.人为因素对石漠化的影响:石漠化发育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人口稠密、经济相对落后、人地矛盾突出的地方。特别是在人类的不合理开发以及滥砍滥伐等活动的干扰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石漠化的发育程度。
  8.石漠化形成机制:研究区多属浅覆盖或裸露型喀斯特山区,区内植被退化以及人类不合理的利用土地,使得地表土壤进一步被蚕食,在降雨或径流等运移力作用下,造成大面积的基岩裸露,加速了碳酸盐岩的风化速率,进而形成石漠化。新构造运动在研究区塑造出不同的区域地貌类型,形成不同层次的斜坡过渡界面;在地形地貌上,关岭组狮子山段地层(T2gsz),嘉陵江组一段—三段(T1j1-3)等灰岩地层为主构成的峰丛、溶丘地貌是石漠化的多发地带,在人类不合理的干扰活动下,环境进一步恶化。影响石漠化形成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发生、发展的先决因素,而人为因素才是主导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