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岗山水电站河床坝基固结灌浆检测分析
【6h】

大岗山水电站河床坝基固结灌浆检测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固结灌浆检测研究现状

1.2.2 大岗山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大岗山水电站概况

2.1 工程概况

2.2 坝址区基本地质条件

2.3 坝址区岩体质量分类

第3章 河床坝基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3.1 岩体工程地质条件

3.1.1 地层岩性

3.1.2 地质构造

3.1.3 岩体风化卸荷

3.1.4 水文地质

3.2 岩体质量分类与统计

3.3 岩体声波测试

3.4 地质缺陷及处理

第4章 河床坝基固结灌浆施工与检测

4.1 固结灌浆施工与检测

4.2 固结灌浆检测方法与原理

4.2.1 单孔声波测试

4.2.2 对穿声波测试

4.3 固结灌浆检测标准

第5章 河床坝基固结灌浆检测成果分析与评价

5.1 12#坝段检测成果分析与评价

5.1.1 固结灌浆施工

5.1.2 钻孔检测布置

5.1.3 检测成果分析

5.1.4 处理措施

5.1.5 长观孔监测资料分析

5.2 13#坝段检测成果分析与评价

5.2.1 固结灌浆施工

5.2.2 钻孔检测布置

5.2.3 检测成果分析

5.2.4 处理措施

5.2.5 长观孔监测资料分析

5.3 14#坝段检测成果分析与评价

5.3.1 固结灌浆施工

5.3.2 钻孔检测布置

5.3.3 检测成果分析

5.3.4 处理措施

5.3.5 长观孔监测资料分析

5.4 15#坝段检测成果分析与评价

5.4.1 固结灌浆施工

5.4.2 钻孔检测布置

5.4.3 检测成果分析

5.4.4 处理措施

5.4.5 长观孔监测资料分析

5.5 16#坝段检测成果分析与评价

5.5.1 固结灌浆施工

5.5.2 钻孔检测布置

5.5.3 检测成果分析

5.5.4 处理措施

5.5.5 长观孔监测资料分析

5.6 17#坝段检测成果分析与评价

5.6.1 固结灌浆施工

5.6.2 钻孔检测布置

5.6.3 检测成果分析

5.6.4 处理措施

5.6.5 长观孔监测资料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大岗山水电站坝区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河床坝基位于大坝12#~17#坝段,其间发育多条辉绿岩脉及断层。鉴于河床坝基地质缺陷密集的情况,为使坝基岩体的力学性能和整体性达到设计要求,对高程925m以下坝基采用了整体开挖并置换回填混凝土的方法,同时对河床坝基进行全面固结灌浆。固结灌浆可以有效改善岩体的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等物理力学性质,提高岩体的整体性与均质性,减小岩体的变形与不均匀沉降,从而达到处理地质缺陷及增强坝基稳定性的目的。河床坝基在经过固结灌浆之后,灌浆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未满足设计要求的部位如何处理?这是大岗山水电站建设中的关键工程地质问题之一,为本文的研究主体。
  固结灌浆的效果主要通过灌前测试、灌后检测与长观孔监测三个阶段来进行评价。固结灌浆前后,分别对岩体进行声波测试和变形模量检测,获取钻孔全景图像。灌浆检测完成后,关注该坝段的整体平均声波速度、分析单孔及对穿检测孔的岩体声波速度资料,辅以钻孔变形模量和全景图像的资料作为参考,对比固结灌浆前后的数据,并结合长观孔的持续监测资料,综合评价该坝段的固结灌浆效果。基于此,本文对12#~17#坝段的固结灌浆检测成果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取得如下主要成果:
  (1)12#坝段初期采用无盖重固结灌浆与浅表0~5m有盖重固结灌浆相结合的典型灌浆方式,对初期检测不合格的区域与坝后贴脚区进行了有盖重补充灌浆,并对不合格的检测孔进行了再次补灌。结合L941N、L937N两个长观孑孔的监测数据评价,12#坝段的固结灌浆效果已达到设计要求。
  (2)13#坝段由于大坝混凝土浇筑时盖重上升较快,但又未达到有盖重固结灌浆“盖重厚度≥7.5m”的要求,初期只进行了无盖重固结灌浆,未单独进行0~5m有盖重固结灌浆。此后对初期检测不合格的区域与坝后贴脚区进行了有盖重补充灌浆,并对不合格的检测孔进行了再次补灌。结合L934N、L931N两个长观孔的监测数据评价,13#坝段的固结灌浆效果已达到设计要求。
  (3)14#坝段因整体置换回填混凝土,采用有盖重固结灌浆。由于有盖重固结灌浆的不合格检测孔数量较少,且没有集中分布,只对不合格的检测孔进行了补充灌浆。结合L917-1N、L917-2N两个长观孔的监测数据评价,14#坝段的固结灌浆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4)15#坝段因整体置换回填混凝土,采用有盖重固结灌浆,对初期检测不合格的区域进行了有盖重补充灌浆,并对不合格的检测孔进行了再次补灌。结合R917-1N、R917-2N两个长观孔的监测数据评价,15#坝段的固结灌浆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5)16#坝段由于大坝混凝土浇筑时盖重上升较快,但又未达到有盖重固结灌浆“盖重厚度≥7.5m”的要求,初期只进行了无盖重固结灌浆,未单独进行0~5m有盖重固结灌浆。此后对初期检测不合格的区域进行了无盖重补充灌浆,并对不合格的检测孔进行了再次补灌。结合R931N、R934N、R935N三个长观孔的监测数据评价,16#坝段的固结灌浆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6)17#坝段采用无盖重固结灌浆与浅表0~5m有盖重固结灌浆相结合的灌浆方式,对初期检测不合格的区域进行了有盖重补充灌浆,并对不合格的检测孔进行了再次补灌。结合R937N、R937N-ZB、R948.5N-1-ZB、R948.5N-2-ZB、R952N-ZB、R955N-ZB等6个长观孔的监测数据评价,17#坝段的固结灌浆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对河床坝基灌浆检测分析表明,12#~17#坝段固结灌浆已满足设计要求,通过了灌浆效果评审。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