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清民间信仰与中国文学——以《西游记》、《封神演义》所建构的民间信仰谱系为中心
【6h】

明清民间信仰与中国文学——以《西游记》、《封神演义》所建构的民间信仰谱系为中心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選題緣由、目的及意義

第二節 研究現狀

第三節 相關術語之界定

第二章《西遊記》所構建的神靈譜系

第一節《西遊記》的地理觀念與東西方信仰體系的整合方式

第二節 西方世界

第三節 東方世界

第三章《封神演義》所構建的神靈譜系

第一節《封神演義》中的神仙譜系

第二節 來自佛教的神衹

第三節 來自道教與中國本土信仰的神衹

第四章 結論

參考文獻

作者在讀期間科研成果簡介

致謝

展开▼

摘要

明清时期,各类思想观念以文学的各种形式为载体,广为传播。市民文化在这个时期成为民间文化的主体,尽管当时的主流文学仍然是传统的诗、文、词,小说、戏剧等仍然属於小道、末技的范畴,但在民间盛行的恰恰是小说、戏剧等文艺形式,普通民众很少关注诗、文、词这类文人创作的发展与成就,却对敷衍故事的小说、表演生活事件的戏剧等具有莫大的兴趣,以至於在明代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以创作这些作品为生的文人群体以及赖此营生的商业群体。由於其影响的深远性,这些文学作品遂成为传播各种思想的重要途径,明清时期乃至於现当代普通民众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文学作品,尤其是那些流传广远的作品所塑造的。就民间信仰这个方面来说,《西游记》与《封神演义》无疑是最为集体地反映明清民间信仰的典型文本。在古典小说研究领域,这两部作品一般被归类为神魔小说,并且被作为这一类小说的代表作,其中涉及到的神只林林总总,数目庞大。《西游记》中出现了大量的佛道神只,比如如来佛、观世音菩萨、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二郎神等等,各具法力,令人眼花缭乱。而《封神演义》则把神只之间的大战附会到了周武伐商的历史事件当中,众多的神仙前仆后继地参与到这场庞大恢弘的战事之中。通过对这两个典型文本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小说中的神只绝大多数都来自於中国的民间信仰,并且,这些神只被小说的创作者以某种方式整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神祗谱系,展现出一幅较为完整的民间信仰图景。这个信仰谱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於《西游记》这部伟大的小说。
   《西游记》确立了一个东西方相对的世界格局。这种格局不同於自古以来以中土为最上的观念,它实际上颠覆了中国居於世界的中央这个古老的观念;造成这个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於佛教传入中国以後带来的崭新的世界觐的冲击,令古人不得不寻找一种能够更为合理地解释这个世界的构成的说法,尤其是对於接受或认可了佛教信仰的人而言。《西游记》将中国的传统信仰世界与佛教的信仰世界整合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东西方的神只是并存的,并对神只的地位等进行了较为粗略的排序。--当然,这种排序一部分来自於佛教、道教的神只排序,而另一部分则纯粹属於吴承恩及当时民众对於神只世界的认识。
   这样一种信仰体系的成型,意味在小说影响下产生的信仰体系的骨架的完成,剩下的事情只是不停地吸纳各种神只到这个体系当中。《西游记》这部小说自身已经对众多的神只进行了一个粗略的排序,西方的最高神是如来,东方的最高神则是玉皇大帝,这两位最高神分别统领着东西方两个世界,而其间又是有所交错的。如来这一方主要是佛教内部的管理,而玉皇大帝则统治着天上地下的所有一切。《西游记》当中,在西方世界的众神当中,观音菩萨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位。对观音菩萨的信仰早在唐宋时期已经盛行於中国民间,并且其形象也由早期的男性形象转变成为了目前常见的女性形象,《西游记》无疑是吸纳了女性观音的形象来进行创作,本文探讨了《西游记》中的观音形象与佛教观音形象的差异以及其信仰流行的原因,指出由於《西游记》这部文学作品的影响,观音信仰在中国民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大,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对观音的信仰甚至超越了对佛教最高神释迦牟尼的信仰,而观音信仰在某些地区也脱离了佛教而成为一种纯粹的民间信仰。通过对《西游记》中神只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东方世界的神只构成尤为复杂,有相当数量的神只是来自於佛教的,比如托塔天王李靖父子、四大天王等,而另外一部分则来自於道教或者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如三清、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嫦娥等。这些神只谱系是按照传统的三界观念来进行分布的,三界分别是天界、人间界和幽冥界。天界诸神中出现了中国道教中的三清、四御、二十八宿、四值功曹等等,但是却并没有完全按照道教对众神的排序来进行安排,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及其手下的文武众臣形成了一个类似於人间宫廷的王朝。因此,在《西游记》当中呈现出来的神只排序,实际上是基於中国现世宫廷的,小说中的多处对天庭的描写都表现出了这个特点。
   《封神演义》与《西游记》的明显不同之处在於它的扬道抑佛倾向。《封神演义》中甚至没有出现明确的佛教神只,所有的神仙都是道人,并且还暗示佛教是在道教之後产生的,佛教的实际创立者乃道人。因此在《封神演义》的世界当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表面上“不存在”佛教的世界。然而通过对《封神演义》中人物形象的深入解读,可以发现数重佛教影子。实际上,《封神演义》与《西游记》这两部流传广远的小说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两部书中有相当部分的人物是重叠的;也就是说,这些人物形象可以互为注脚、相互补充。也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我们有理由认为,《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实际上共同建构起了明代乃至於今天的中国民间信仰谱系,至少在文学作品是如此。这个谱系的大体架构是由《西游记》来完成,而以《封神演义》作为补充。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封神演义》更像是《西游记》的前篇,交代了《西游记》中一些语焉未详的人物的来源、故事等等。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二者之间仍然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别,而且仅就民间信仰而言,这些差异最後实际上被有意无意地加以忽略。
   本文对《封神演义》当中的部分神只进行了深入而详细的探讨,发现其中仍然有相当数量的神只是来自於佛教的,如准提道人、接引道人、孔宣等等,指出了其佛教来源以及演化依据,此外对於来自中国本土信仰的财神赵公明与开路神方相和显道神方弼进行了颇为详尽的考证,尤其对於开路神和显道神,指出了其源头是中国上古傩神方相氏,进而考证了其整个发展演变史,指出了《封神演义》在这些神只信仰演变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基於以上研究,可以看到,在由《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所构建起的民间信仰谱系当中,佛教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大量的神只来自於佛教,如观音、文殊、地藏、四大天王、阎王、托塔天王等等;有很多神只从表面上已经完全看不出其本来面目,但依然可以从留存下来的文献中考见其由佛教中变化而来的过程;很多观念同样来自佛教,如地狱、转世、轮回等;这些异国的神只与观念传入中国以後,与中国本土信仰文化不断地交融与糅合,最终与儒、道两家调和适应,真正彻底地融入了中国民间,成为了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在考察这个民间信仰谱系建构的过程当中,也可以窥见这一中外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的进展。
   透过对《西游记》和《封神演义》中的信仰因素研究,我们发现,明清时期乃至以後,文学作品与民间信仰之间实际上是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文学创作者将民间信仰作为素材吸纳进文学作品之中,文学作品再通过各种形式在民众之间流传,如说唱、评书、戏剧等等,转而又对民间信仰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这样便形成了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传播链条:信仰←→文学←→信仰。在这个链条当中,文学作品作为信仰变化的见证者与推动者存在,信仰则通过文学的反映与传播而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同时,文学中的信仰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学作品的广泛流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