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关于保障退耕农户长远发展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研究——以四川为例
【6h】

关于保障退耕农户长远发展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研究——以四川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1导言

1.1问题的提出

1.2研究目的与意义

1.3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研究范围的界定

1.3.2研究内容

1.3.3研究方法

1.3.4文章可能的创新

1.3.5数据来源

2文献综述

2.1国内文献综述

2.1.1退耕还林对农户的影响研究

2.1.2对退耕还林经济补偿的研究

2.1.3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

2.1.4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配套政策研究

2.2国外文献综述

2.2.1美国退耕还林情况

2.2.2巴西退耕还林情况

2.2.3波多黎各退耕还林情况

2.2.4欧洲退耕还林情况

3理论依据

3.1经济人假设

3.2公共物品理论

3.3博弈论

3.4制度变迁理论

3.5可持续发展理论

4四川退耕农户自我发展模式及评价

4.1邛崃“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及评价

4.1.1邛崃“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概况

4.1.2邛崃“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优点

4.1.3邛崃“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存在的问题

4.2蒲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发展模式及评价

4.2.1蒲江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发展模式概况

4.2.2蒲江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发展模式优点

4.2.3蒲江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4.3租赁合作与股份合作发展模式及评价

4.3.1腾达镇租赁合作与股份发展模式概况

4.3.2租赁合作与股份合作模式的共同点

4.3.3租赁合作与股份合作模式的区别

4.4腾达镇生态旅游模式及评价

4.4.1腾达镇生态旅游模式概况

4.4.2腾达镇生态旅游模式优点

4.4.3腾达镇生态旅游模式存在的问题

4.5农户分散发展模式及评价

4.5.1林草间作模式及评价

4.5.2林药间作模式及评价

4.5.3两用林混作模式及评价

4.6小结

5不同阶段农户保持退耕还林成果的影响因素

5.1样本描述

5.2农户在第一阶段保持退耕还林成果的影响因素

5.2.1第一阶段农户保持退耕还林成果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5.2.2模型运算结果

5.2.3结果与讨论

5.3农户在第二阶段保持退耕还林成果的影响因素

5.3.1第二阶段农户保持退耕还林成果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5.3.2模型运算结果

5.4小结

6保障退耕农户长远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建议

6.1政府

6.1.1建立和完善对退耕农户的多渠道补偿机制

6.1.2加大林权改革

6.1.3加大农户培训力度

6.1.4加强退耕还林地区的信息及网络建设

6.1.5建立地方林木灾害预警体系和灾后恢复体系

6.2科技人员

6.3退耕农户

6.3.1培养市场意识

6.3.2发展适宜的产业模式

6.4企业

6.4.1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6.4.2加大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

6.4.3发挥保险企业对林木的保障作用

6.5专业合作组织

6.6科研院所

参考文献

致 谢

附录一对退耕农户的问卷调查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展开▼

摘要

退耕还林工程自1999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由于国家规定,粮食和现金补助年限,还经济林补助按5年计算,还生态林补助按8年计算,因此2007年起,首批生态林的补助陆续到期。然而,因种植的生态林、经济林大部分未进入收益期,补助停止势必会影响农户的正常生活,影响农户保持退耕还林成果的意愿,使国家保持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目标发生偏离。为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国务院对退耕还林政策作了进一步的完善。虽然退耕还林的接续补助政策,为林产业的发展赢得了缓冲期,但若不能解决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退耕还林的成果将难以保持。因此,如何保障退耕农户的长远发展,就成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实现国家生态目标的关键。 文章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国家规定的对经济林补助的5年和对生态林补助的8年;第二阶段为原规定的补助到期,林木还未进入收益期,国家继续对经济林和生态林进行补助的阶段。本文首先运用经济人假设、博弈论、公共物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从理论角度分析保障退耕农户长远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必要性。其次通过对四川退耕还林典型地区的调查,总结出目前四川退耕农户的主要发展模式,并对其经济效益、优势和劣势进行了分析,为提出保障农户长远发展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政策建议提供依据。然后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不同阶段影响农户保持退耕还林成果意愿的因素,并分析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影响。最后,本文将退耕还林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提出了保障退耕农户长远发展,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的政策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