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颉颃与共振——论“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
【6h】

颉颃与共振——论“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对语与交汇:两个母题

第一节诗人立场

第二节诗歌资源

第二章去蔽与敞亮:个人写作

第一节沟通的可能

第二节现实语境与历史境遇

第三节承担的限度

第三章复归与并置:叙事性的彰显

第一节日常诗意的抒写

第二节作为策略的反讽——以伊沙为例

第三节复调:诗与生活的对话——以王家新为例

(一)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的对白

(二)受述者“你”与叙述者“我”的交流

(三)《回答》中的对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是中国当代诗坛两个重要的诗学称谓,它们因为二十世纪末的诗歌论争浮出水面。拨开遮蔽在论争中的迷雾,沉潜于诗论与诗作,可以发现彼此书写的共同性和差异性:共性中有差异性,特殊性中有相通的地方。 本文由前言、诗学篇、诗艺篇、结语构成。 前言部分勾勒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诗歌生态,明晰“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产生的缘由、历史嬗变以及所指内涵,同时阐述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意义。 诗学篇对应的是全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 第一章从“诗人立场”和“诗歌资源’’两个母题入手,切入“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诗学内核。在“诗人立场”上,论文述评西川、欧阳江河、王家新、程光炜等诗人和诗评家对“知识分子写作”的见解主张,试图勾勒“知识分子写作”的特质及与其他群体的差异性,同时论述“知识分子性”,(或称“知识分子精神”)对“知识分子写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论文着力研究了于坚和韩东对“民间立场”的独到认识,尤其对韩东从十四个方面对“民间写作”进行的梳理逐一进行评述。在“诗歌资源”上,本文将“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纳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的历史性命题下。“知识分子写作”强调中西方的互文,翻译体与本土汉语的交融;“民间写作”,强调古今的对接,口语化写作。然而,他们的立足点都是中国本土语境,即“中国经验”或日“中国话语场”。 第二章从“个人写作”入手,论述“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沟通的可能性,现实语境与历史境遇对“个人写作”提出的新的难题以及承担的限度。诗艺篇对应的是全文的第三章,主要研究“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