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于不同复杂网络的系统性风险救助策略研究——以支付结算系统中的流动性风险为视角
【6h】

基于不同复杂网络的系统性风险救助策略研究——以支付结算系统中的流动性风险为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和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和可能存在的不足

2. 复杂网络结构研究

2.1 复杂网络理论

2.2 复杂网络选取

2.3 复杂网络的特征对比

3. 流动性循环研究

3.1 流动性循环的基本假设

3.2 流动性循环的过程和路径分析

3.3 不同复杂网络结构的流动性循环效率

4.不同流动性场景下的系统性风险

4.1 流动性漏出

4.2 参与者违约8

4.3 系统性风险

5. 系统性风险救助策略研究

5.1 流动性救助

5.2 救助策略设计

5.3 不同救助策略比较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自2008年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出现后,各个国家监管机构都发现了一个事实:金融机构之间风险暴露的关联程度越来越高,以往孤立地监管金融体系中单个金融机构的策略已经不能满足国家金融体系稳定的要求。全球各国的监管政策都开始把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的宏观审慎方向作为一个新的重点。中国金融体系中的流动性危机也时有发生。2013年6月,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相继出现了短期“流动性紧缺”的危机,导致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突然大幅升高。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现象还是发生在系统流动性相对充裕的时期。2015年,流动性宽松和杠杆工具的使用,导致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严重流动性泛滥,进而在市场下跌过程中引发流动性的急速收缩甚至枯竭,上证指数在不到20个交易日内跌幅近35%。由此可见流动性风险在系统性风险和金融危机形成过程中的扩散作用。随着流动性在支付网络中循环,流动性风险经历了从形成到扩散的过程。在支付过程中,参与者通过互相之间支付流动性而连接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网络结构。这种复杂的网络结构一方面让流动性在这些参与者之间循环使用,从而使得流动性成本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降低;另一方面,当某一或某几个参与者受到外界或者自身流动性不足的冲击时,便很有可能对网络流动性造成影响,并通过网络扩散影响到整体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从而引发系统性风险。针对流动性风险,监管者和参与者也采取了一些防范措施。除了支付参与者互相之间的借贷能够缓解流动性短缺外,危机时刻央行等政府机构对支付系统的流动性救助也成为了防止系统性风险扩散和稳定支付系统的最后手段。
  本研究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主要的研究内容,并对本文涉及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介绍了复杂网络理论,并且选取了其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种对称网络(完全均等全局耦合网络(FE)、等强度网络(ES)、随机对称网络(RS)),和三种不对称网络(无标度对称网络(BS)、随机网络(RN)和无标度网络(BA)),并对比了六个网络的出入强不对称性和强度变异性两个指标。第三章提出了流动性循环的基本假设,对一些变量进行了定义。接着建立了一个流动性循环模型,分析了流动性在支付网络中的循环过程。然后通过仿真模拟分析了不同网络结构中流动性循环的效率与网络结构特点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分析了网络结构中存在的三类节点,从而引出了不同网络结构造成系统流动性漏出的原因,然后讨论了参与者违约对流动性循环过程的影响,从而揭示了系统性风险的形成过程。本章中还提出了用未实现流动性循环总量比例来衡量系统性风险。最后用仿真模拟的结果揭示了有违约参与者时流动性风险在系统中扩散的程度。第五章介绍了流动性救助的目的,并根据流动性漏出的规模设计了不同风险场景下的五种救助策略(按违约参与者出度平均救助、按照总救助量平均救助、均衡救助、按流动性缺口从大到小救助和从小到大救助)。并基于不同的救助水平和不同流动性场景这两个维度来对不同网络结构中支付系统流动性救助的效果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第六章对研究结果做了梳理和总结,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同时指出了后续研究的方向和计划。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