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修正与路径问题研究——基于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分析
【6h】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修正与路径问题研究——基于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分析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1.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基本概念

1.2.1 西部民族地区相关概念

1.2.2 劳动力转移相关概念

1.2.3 旅游经济相关概念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假定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假定

1.5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研究不足

2.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2.1 西方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2.1.1 西方早期劳动力转移理论

2.1.2 马克思的人口迁徙思想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2.1.3 “推一拉理论”及后人对人口迁移理论的发展

2.1.4 二元结构论——以刘易斯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阐释

2.1.5 以舒尔茨、斯塔克等为代表的其他劳动力转移理论

2.2 国内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综述

2.2.1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重特征研究

2.2.2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

2.2.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研究

2.2.4 文化和宗教因素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2.3 旅游经济与劳动就业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2.3.1 旅游经济效应

2.3.2 旅游乘数理论

2.3.3 TSA与OECD旅游就业模型

2.3.4 旅游经济与劳动力就业理论

2.4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与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

2.4.1 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

2.4.2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

2.4.3 民族地区旅游经济与劳动力转移

2.5 文献综述分析与评价

2.5.1 劳动力转移问题首先是一个经济导向问题,经济利益是决定劳动力转移的根源,也是解决劳动力转移难题的根本出路

2.5.2 劳动力转移没有普适性的固定模式,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应充分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实际情况,探索一条特色化的最佳模式

2.5.3 劳动力是社会、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劳动力转移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社会现象,必须全面考虑宗教、文化、社会等对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影响

2.5.4 必须认真研究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设计能有效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产业模式和转移路径

3.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与理论修正

3.1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3.1.1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现状

3.1.2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现状

3.1.3 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现状

3.1.4 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就业现状

3.2 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特殊性

3.2.1 区域环境的特殊性

3.2.2 城乡差异的特殊性

3.2.3 宗教文化的特殊性

3.2.4 制度背景的特殊性

3.3 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局限

3.2.1 民族地区“推-拉”力量格局特殊

3.2.2 民族地区异地转移的负面因素突出

3.2.3 民族地区“成本-收益”决策复杂

3.2.4 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合成悖论”①

3.4 均衡城乡就业流动推拉力量格局——对劳动力转移经典“推-拉”模型的修正

3.4.1 经典的“推-拉”机制劳动力流动理论

3.4.2 推-拉模型应用于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限制

3.4.3 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反推拉”模型

3.5 改善城乡二元结构与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劳动力转移经典二元结构模型的修正

3.5.1 刘易斯二元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模型

3.5.2 刘易斯模型应用于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限制

3.5.3 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城乡二元分割”模型

3.6 改变城乡就业“收入-成本”预期——对劳动力转移经典托达罗模型的修正

3.6.1 托达罗城乡预期收入差异的劳动力流动模型

3.6.2 托达罗模型应用于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限制

3.6.3 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预期“收入-成本”模型

4.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模式的选择与旅游经济发展

4.1 西部民族地区劳动力转移的发展与历史进程

4.1.1 第一阶段(1979-1983年)向农业深度发展转移阶段

4.1.2 第二阶段(1984-1988年)高速转移阶段。

4.1.3 第三阶段(1989-1991年)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回流

4.1.4 第四阶段(1992-1996年)超常转移阶段

4.1.5 第五阶段(1996-1997年)调整重组阶段

4.1.6 第六阶段(1998-今)劳动力转移新阶段

4.2 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点与现实挑战

4.2.1 如何将西方劳动力转移二元结构理论与我国转型期社会经济相结合

4.2.2 如何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多重不平衡问题

4.2.3 如何解决我国劳动力转移中农村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流出的悖论

4.2.4 如何解决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失业的两难问题

4.2.5 如何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异地转移为主向异地、就地转移相结合

4.2.6 如何结合“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寻求民族地区等欠发达地区最佳的劳动力转移模式

4.3 发展旅游经济——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路径与模式创新

4.3.1 从转移地域看,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异地转移”向“就地转移”转变,减少城乡社会矛盾和城镇就业压力

4.3.2 从转移产业看,将引导劳动力转移主渠道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充分发挥旅游业吸纳就业的潜力,推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4.3.3 从转移模式看,能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的特色资源优势,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其自身“造血机能”培育和“后发优势”建立

4.3.4 从转移主体看,可吸纳民族地区不同性别、年龄和层次的社区居民参与,避免民族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流出和“农村空洞化”等社会矛盾

4.3.5 从转移效果看,能够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和拉动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和新农村建设,保证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5.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多重特征

5.1 阶段特征

5.1.1 人力资源素质随时间推移逐步提高

5.1.2 产业结构由单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5.1.3 地域结构由中心集中逐步向周边扩散发展

5.2 人口特征

5.2.1 性别比例比传统转移方式更加均衡

5.2.2 年龄构成突破高度集中的传统分布

5.2.3 就业人员受教育培训程度相对较高

5.3 地域特征

5.3.1 以本区域就地转移和周边民族地区异地转移为主

5.3.2 民族地区旅游景区和旅游小城镇成为异地转移重点

5.3.3 与周边或其他地区间跨区域流动呈双向或多向关系

5.4 地位特征

5.4.1 旅游经济中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规模仍然偏低

5.4.2 旅游经济中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收入有所增加

5.4.3 劳动力转移旅游经济中的城乡差距相对较小

5.4.4 旅游经济中劳动力转移的后续矛盾较为缓和

6.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转移效应

6.1 经济效应

6.1.1 增加经济收入

6.1.2 调整产业结构

6.2 社会效应

6.2.1 改变就业结构

6.2.2 影响人口结构

6.2.3 影响教育结构

6.2.4 影响婚姻家庭结构

6.3 文化效应

6.3.1 促进文化交流

6.3.2 实现文化保护

6.3.3 推动文化发展

6.4 生态效应

6.4.1 保护自然环境

6.4.2 节约自然资源

7.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障碍

7.1 旅游开发浅层性明显,劳动力有效吸纳不足

7.1.1 旅游产品的相似性和低层次竞争

7.1.2 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低容量限制

7.1.3 地缘政治的敏感性和风险隐忧

7.2 旅游产业关联度较低,旅游就业乘数比较小

7.2.1 产业水平较低,以旅游为主的三产发展不足

7.2.2 产业联动不足,产业结构和质量有待升级

7.2.3 旅游设施滞后,影响产业发展和就业转移

7.3 旅游经济总体规模小,劳动力吸纳总量不大

7.3.1 旅游经济规模小,拉动就业作用有限

7.3.2 旅游开发难度大,吸引投资力度较小

7.4 旅游发展区域不平衡,就业分布及结构不均

7.4.1 不同地区间就业分布及结构不均

7.4.1 同一地区内就业分布及结构不均

8.西部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研究

8.1 推进旅游产业深度开发,有效推动劳动力转移

8.1.1 优化旅游产业结构,向合理化与高级化发展

8.1.2 延伸旅游产业链,发挥旅游经济乘数效应

8.1.3 加速旅游产业发展,扩大旅游就业规模

8.2 重视旅游城镇建设,打造劳动力转移平台

8.2.1 科学规划,完善旅游城镇支撑服务功能

8.2.2 打破城乡分割,健全政策制度保障体系

8.2.3 依托城镇发展特色经营,充分吸纳就业转移

8.3 实施旅游扶贫联合化,优化劳动力转移分布及结构

8.3.1 合理定位,找准最佳旅游开发类型①

8.3.2 因地制宜,选择最佳旅游扶贫模式①

8.3.3 适度引资,最大化就地转移的拉动效应

8.3.4 多方培育,充分发挥旅游扶贫主体作用

8.4 加强人力培训及政策支持,提升劳动力转移续动力

8.4.1 加快知识化进程,提高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①

8.4.2转变思想观念,促进就业转移与信息分享

8.4.3 加强旅游就业引导,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8.5 重视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保证劳动力转移可持续发展

8.5.1 重视社区参与的意义与作用,促进民族地区旅游经济发展

8.5.2 充分重视社区利益主体,鼓励参与旅游规划与决策

8.5.3 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和分配机制,保证对社区的就业拉动

参考文献

致 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展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