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跨文化旅游情境中的多重话语——米德社会行为理论及其重要概念的经验论证
【6h】

跨文化旅游情境中的多重话语——米德社会行为理论及其重要概念的经验论证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理论、文献与困难

1.1.1 理论框架

1.1.2 文献回顾:社会行为、观点采择和自我反思

1.1.3 研究所面临的困难及概念扩展

第二节 研究兴趣

第三节 研究计划:目的、场域与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场域

1.3.2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资料收集与分析、可信度

1.4.1 资料收集方法

1.4.2 资料分析方法

1.4.3 研究的可信度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社会行为理论

第一节 社会行为理论概述

2.1.1 社会行为中的观点采择

2.1.2 社会行为理论的经验研究

第二节 社会行为理论的发展脉络

2.2.1 笛卡尔的唯心主义实在论

2.2.2 达尔文的自然建构主义

2.2.3 视角主义和心理学的谬误

2.2.4 杜威的行为理论

2.2.5 米德的反馈理论

第三节 米德的社会行为理论

2.3.1 观点采择

2.3.2 重要符号

2.3.3 自我反思

2.3.4 结论

第三章 理论的扩展及有关问题探讨

第一节 超越位置交换

第二节 玩耍和游戏

3.2.1 玩耍

3.2.2 游戏

第三节 隐藏与寻找行为

3.3.1 躲猫猫与捉迷藏

3.3.2 复杂化的隐藏与寻找行为

第四节 文化流、符号资源与社会表征

3.4.1 大众媒体化的想象

3.4.2 文化流与符号资源

3.4.3 社会表征与观点内容

第五节 经验研究的有关问题

3.5.1 核心概念的研究问题

3.5.2 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3.5.3 研究的框架

第四章 中国旅游:情境、形象与符号资源

第一节 中国的跨文化旅游情境

3.1.1 中国入境旅游

3.1.2 旅游领域的研究现状

3.1.3 中国的跨文化旅游情境

第二节 关于中国的西方形象

4.2.1 乌托邦化的中国

4.2.2 妖魔化的中国

4.2.3 旅游者的直接符号资源

第三节 关于西方的中国形象

4.3.1 从“蛮夷之地”到“外国友人”

4.3.2 职业培训的符号资源缺失

第四节 作为游戏的旅游

4.4.1 英国旅游者的阈界

4.4.2 中方接待人员的阈界

第五章 旅游行为

第一节 观察的背景与方法

第二节 观光行为

5.2.1 英国旅游者的观光行为

5.2.2 中方接待人员的观光行为

5.2.3 观光行为中的位置交换

第三节 摄影行为

5.3.1 旅游者镜头中的中国东道主

5.3.2 摄影的英国旅游者

5.3.3 摄影行为中的位置交换

第四节 服务行为

5.4.1 作为服务消费者的英国旅游者

5.4.2 作为服务提供者的中方接待人员

5.4.3 服务行为中的位置交换

第五节 自我叙事行为

5.5.1 作为叙事者的旅游者

5.5.2 旅游叙事的听者

5.5.3 自我叙事行为中的位置交换

5.5.4 结论

第六章 旅游行为中的多重话语

第一节 谱系学方法与对话痕迹

6.1.1 谱系学方法

6.1.2 对话痕迹

第二节 访谈的背景与方法

6.2.1 话语数据的总体建构

6.2.2 旅游者的话语总体

6.2.3 中方接待人员的话语总体

6.2.4 访谈的讨论话题

6.2.5 话语总体的分析脉络

第三节 旅游者自我与接待人员他人

6.3.1 传统/滞后的他们与发达的我

6.3.2 作为旅行者的我与作为旅游者的他们

6.3.3 结论

第四节 接待人员的自我与旅游者他人

6.4.1 作为好客人与讨厌客人的他们

6.4.2 作为服务者与挣钱者的我

6.4.3 结语

第七章 结语:社会行为理论的核心概念

第一节 作为内部对话的自我反思

7.1.1 话语中的“背离声音”

7.1.2 中方接待人员话语里的旅游者声音

7.1.3 内部对话与自我反思

第二节 自我反思的主要形式:自我调节与回路

7.2.1 自我调节:弱化个体内与个体间界限

7.2.2 回路:从“他人”到“客我”

7.2.3 自我反思与共享话语:有声姿态和重要符号

第三节 成为自我的他人

7.3.1 断裂理论的解释

7.3.2 反馈理论的解释

7.3.3 内化理论的解释

7.3.4 社会行为理论的解释

7.3.5 重要符号、符号调节与自我反思

7.3.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 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在理论层面上,米德的社会行为框架具有持续的影响力,时至今日仍为诸多社会科学的论著所引用。然而与其实用主义哲学主张相背离的是,他的有关主张几乎没有得到过经验研究的直接论证。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米德理论的抽象程度较高从而很难被操作化。作为其直接继承的符号互动论则置疑社会行为这样的大理论,倾向于从数据中演绎理论而非接受已有理论的指导,因此也没有对社会行为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及其联系进行系统论证。在研究场域的选择上,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和文化现象,旅游是人类动态存在形式的重要表现,但却由于诸多原因而一直未能得到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应有关注;旅游行为中参与者所共同建构的丰富文化和社会意义还有待阐释。
   本研究以访问中国的英国旅游者与中国旅游接待人员互动产生的旅游行为作为研究场域,考察两个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所发生的互动如何引发观点采择及自我反思,以及新的情境性认同如何在这个过程当中得到建构。研究在集中探讨社会行为、位置交换与视角采择、重要符号与有声姿态、自我反思等社会行为理论当中的核心概念的基础之上,引入文化流、符号资源、社会表征以及对话自我等概念扩展了原有的理论,使之能够被应用于经验研究当中。研究在方法上主要采用自然主义-建构主义的研究方法,基于多视角(多学科、多观点)、关系(场域)、历史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定性研究技术(如观察法、访谈法、文献分析法、话语分析、行动研究法、谱系学分析等)对米德社会行为理论进行经验论证。
   综合上述文献回顾和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等部分的讨论来看,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基于对原始文献及最新研究成果的梳理指出,米德学说在本质上是社会行为理论;以社会行为、位置交换和观点采择、有声姿态和关键符号、自我反思为核心概念。对于这-社会行为理论框架,国内尚无系统介绍及论证,在国外的经验研究也刚刚开始。因此,本研究基于目前的理论发展情况和具体研究场域对理论框架所进行的扩展具有理论层面上的独到意义。第二,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社会和文化现象,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来考察跨文化旅游现象的研究至今罕见。选择这一研究场域论证社会心理学的经典理论是本研究的另一特点。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角度来看,将社会行为理论框架具体运用到跨文化旅游情境当中也有助于理清纷繁的现象,同时深化对于这一特定情境的理解。最后,相应于本研究所涉及情境的动态和封闭性特征,以及针对研究目的所收集的话语资料,研究所采用的多视角(多学科、多观点)、关系(场域)、历史的社会研究方法及其定性研究技术系统结合了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历史学、比较文学、教育学等研究领域的不同方法和技术。将这一方法体系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当中也是本研究的创新点所在。
   通过对于资料的多层面分析所得的“传统-现代”、“旅游者-旅行者”、“好客人-讨厌客人”、“服务者-挣钱者”等话语评价维度及认同位置,研究表明:首先,频繁的社会位置交换现象存在于诸如自我叙事行为的社会行为当中,但曾经在社会行为中处于他人的位置并不必然使得自我采择他人的观点;这也正是“刺与梁”回路反思所论证的情况。第二,在研究的“中英双方是否通过采择对方的观点而引发自我反思”这一核心问题上,分析结果显示了一种社会群体内部的观点采择能力高于群体之外的偏向性,这一现象从不同于研究预设的角度论证了位置交换概念的应用意义。第三,对于中英之间罕见但确有发生的观点采择现象,研究通过有关的形象比较及谱系分析论证了文化流、符号资源及社会表征等理论对于米德理论的扩展意义。最后,研究进一步论证了重要符号的特殊结构及其作用机制。重要符号并非两种体验的简单混合,而是同时保留了分化与整合的动力机制。这种整合在社会行为场域中通过位置交换的动力机制和有声姿态的反身特性而实现;其结果正是联结了至少两种体验集的重要符号结构。
   在理论层面上,就当前有关符号及其与互动关系的讨论而言,从社会行为角度对于米德理论进行的梳理及经验论证是很有意义的:一方面,研究的重点指向了如何将相应于互补社会位置的观点整合起来,从而生成自我反思意识和重要符号的差异基础:另一方面,正是在社会行为的概念框架当中,采择他人的观点以及重要符号的形成得到了经验研究的论证。因此,不同于已有的理论框架,米德社会行为理论的运作基础并不在于感知或功能上的相似性,而是同一社会行为当中的观点间转换及反思意识的突现。这也正是米德社会行为理论在对诸如跨国旅游行为这样的动态纷繁现象进行解释时的应用价值所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