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80后”文化消费中的个体认同建构研究——基于消费社会学分析视角
【6h】

“80后”文化消费中的个体认同建构研究——基于消费社会学分析视角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1.1问题的提出

1.2选题的意义

1.3文献综述

1.4创新之处

1.5研究方法

1.6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章 “80后”文化消费的现状调查

2.1“80后”文化消费总体概况

2.2“80后”文化消费的分类

2.3“80后”文化消费特征

第三章 “80后”文化消费认同基础上的意义建构

3.1诱导性认同框架内的象征意义消费

3.2示范性认同框架内的角色意义消费

3.3资源性认同框架内的身份意义消费

第四章 “80后”文化消费中的认同危机化解

4.1“80后”文化消费中的“异化”现象

4.2认同危机化解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不断提高,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消费,文化消费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作为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生代群体,如今“80后”已成为我国社会群体中的主要消费群体,某种程度上,他们的消费意识、消费话语和消费方式正在引导着时代潮流的发展趋势。在大众消费时代,“80后”的文化消费绝不仅仅是对文化产品的一种纯粹精神追求,他们更多的是想通过文化消费表达和建构一种身份认同、价值认同,从中获得一种社会地位和个体归属感。培养一种健康、理性和多样化的文化消费不仅是“80后”实现自我价值的正确途径,更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本文基于消费社会学研究视角,从“消费和认同”的关系理论出发展开全文。针对文化消费这种自主选择行为,从个体认同这种微观层面更能深入了解消费动机、内容和形式。基于此,本文将依据“文化消费和个体认同”这一具体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80后”文化消费的个体认同基础及其意义建构,进而对“80后”的文化消费进行定性分析。在论文写作之初,笔者对天津市南开区“80后”文化消费概况进行问卷调查,又进行一些深度的个案访谈并基于对消费者认同框架的分析去深入探讨“80后”在三种认同基础上的不同意义消费。
  本文基于“文化消费与个体认同”这个具体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主要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总体把握和了解天津市“80后”文化消费的总体概况,对“80后”的文化消费进行分类,以及“80后”文化消费的特征。基于以上三部分内容的了解,笔者得出:文化消费在“80后”的消费中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他们往往通过文化消费在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积极寻找自我定位。
  第二部分重点分析三种不同消费认同基础上的三种意义建构。人们一旦接受了某种认同,其实就是接受了与其相对应的某种认同框架,人们的各种消费活动,实际上就是在消费者认同框架内对消费资源的有序利用,并由此产生不同意义消费,即在此框架内进行不同的意义建构。本文重点结合理论和现实逐一分析三种认同基础上的意义建构:即诱导性认同基础上的象征意义消费,示范性认同基础上的角色意义消费,资源性认同基础上的身份意义消费。
  第三部分主要是建议和对策。“80后”在文化消费中存在的几种异化现象:诱导性认同中对时尚符号的过度追求,示范性认同中对角色的过度追求,资源性认同中对身份地位的过度追求以及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基于此:笔者分别从合理引导基于诱导性认同基础上的符号文化消费,提倡基于示范性认同基础上的优质、健康的文化消费,理性对待基于资源性认同基础上的多层次文化消费三个方面化解“80后”在文化消费中出现的认同危机,最终通过理性、健康、多层次的文化消费实现自我认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