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观察
【6h】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观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对象和方法

1 对象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 方法

2.1 治疗方案的选择

2.2 术前准备

2.3 IVR治疗方法

2.4 病例随访

2.5 资料分析

结果

1 IVR治疗前后比较

2 IVR治疗CNV性疾病两种治疗方案比较

2.1 AMD组

2.2 PCV组

2.3 ICNV组

2.4 PM组

讨论

1 IVR治疗AMD

2 IVR治疗PCV

3 IVR治疗ICNV

4 IVR治疗PM

5 IVR治疗不同疾病所致CNV的疗效

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玻璃体腔注射ranibizumab在眼科应用中的并发症

致谢

展开▼

摘要

目的: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CNV)是眼内新生血管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idiopathic choroidal neovascular,ICNV)、病理性近视(pathologic myopia,PM)、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vasculopathy,PCV)等多种眼底病变致盲的重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对比观察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单克隆抗体ranibizumab(商品名Lucentis)治疗以上4种CNV疾病,评价抗VEGF治疗CNV的临床疗效,从而进一步探讨适合CNV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方法:
  本研究对象为天津市眼科医院2012年8月~2013年1月,经检查确诊为CNV行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ranibizumab(intravitreal ranibizumab,IVR)治疗且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共80例80只眼。其中2012年8月~2013年1月的31例31只眼参照AMD抗VEGF治疗指南行每1个月注射1次,连续3次,然后根据病情重复注射的治疗方案即3+PRN(pro re nata,PRN)组;2013年1月~2014年3月的49例49只眼行1+PRN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完成12个月的随访。比较3+PRN组和1+PRN组治疗前与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CNV病灶渗漏的变化情况。观察80例80只眼治疗前与治疗后12个月的平均BCVA与CRT值的变化情况,统计12个月IVR治疗次数。观察各组12个月两种治疗方案的视力、CRT值的变化以及CNV病灶渗漏情况。治疗后及随访过程中密切观察眼内压变化、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RPE)撕裂、眼内炎等与玻璃体腔注射或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及全身不良反应的发生。
  结果:
  1.3+PRN组和1+PRN组的比较
  AMD组:随访12个月时,两种方案治疗前及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BCVA、CRT值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PRN组与1+PRN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3.25次、2.93次,经计算无统计学差异(P>0.05)。
  PCV组:随访12个月时,两种方案治疗前及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BCVA、CRT值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PRN组与1+PRN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3.29次、2.89次,经计算无统计学差异(P>0.05)。
  ICNV组:随访12个月时,两种方案治疗前及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BCVA、CRT值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PRN组与1+PRN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3.00次、1.62次,经计算有统计学差异(P=0.00)。
  PM组:随访12个月时,两种方案治疗前及治疗后各随访时间点BCVA、CRT值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PRN组与1+PRN组平均治疗次数分别为3.00次、2.08次,经计算有统计学差异(P=0.00)。
  2.各CNV疾病组IVR治疗前后观察
  治疗后12个月时,AMD、PCV、ICNV、PM组的平均BCVA、CRT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AMD组与ICNV组在治疗后12个月平均BCVA、CRT值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
  3.术后随访12个月~16个月,平均随访13.60个月。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眼部反应及全身不良反应,1例AMD患者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24mmHg,未进行处理,1周后随访发现眼压恢复正常;1例ICNV患者出现球结膜下出血,未进行处理,2周后恢复正常。
  结论:
  1、IVR治疗CNV性疾病安全有效,可提高并稳定患者视力,减轻视网膜水肿,抑制及减少CNV病灶的渗漏。
  2、12个月随访观察IVR治疗CNV疗效最明显均在治疗后1个月,IVR治疗ICNV的疗效更好。
  3、减轻视网膜水肿,并使视网膜厚度正常化是提高视力的关键。
  4、1+PRN治疗方案治疗次数相对较少,更能降低注射带来的风险,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