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明代日朝两国的中国认知——以《漂海录》、《初渡集·再渡集》为中心的考察
【6h】

明代日朝两国的中国认知——以《漂海录》、《初渡集·再渡集》为中心的考察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译文摘要

目录

1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1.2学术史回顾

2 域外来客”——海路入明的日朝人士对于中国的初始印象

2.1入明日朝人士对于中国近海的认识及判断

2.2入明日朝人士对中国海防制度的认识

3“文人相惜”——日朝来华人士与明人的交流

3.1策彦使团人员与明人的往来

3.2 崔溥等人与明人的接触

3.3 日朝两国人对明朝佛教的认知和差异

4“赴京朝拜”——日朝来华人士眼中的运河沿线及社会状况

4.1策彦、崔溥北上赴京之路的体验

4.2 策彦、崔溥对中国沿途市肆风貌及南北差距之认识

4.3 策彦、崔溥北上之行之待遇

4.4 策彦、崔溥在中国北方之遭遇

4.5对明朝政官场积习之厌恶

5“四海一家”——入明日使和朝鲜文士对中华身份认知与族际交流困惑

5.1 明代日朝两国人士的中华观

5.2 明人与朝鲜人之间的不解和误解

5.3 明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不解和误解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有明一代东亚地区的交流频繁,这其中既包括中日之间的勘合贸易、中朝和中琉之间的朝贡贸易等官方形式的交流活动,亦包括东亚海域间的民间漂流事件形式的交流活动。而日本遣明使和朝鲜漂流民的相关资料是研究明代中日关系、中朝关系以及明代中国社会情况的状况的重要材料。
  崔溥是朝鲜时代的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的文人,其因为《漂海录》而被誉为东方的“马可波罗”。《漂海录》除了记载有明朝成化年间运河沿线的城市风貌之外,作为明代为数不多的朝鲜人描述中国的史料,也是了解朝鲜人中国观的重要文献。因此,该书对于研究明代中国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漂海录》目前有六个版本:是东京东洋文库本、京都阳明文库本、首尔奎章阁本、横滨金泽文库本、韩国藏书阁本、韩国高丽大学华山文库本。由于朴元熇等人校注的版本都是基于对原著基础的解读,并且能够保证客观的基础上,有利于笔者对原著进行更好的分析,因此本文采用的是高丽大学教授朴元熇校注版本,并参考了葛振家的点注版本。
  策彦周良(さくげんしゅうりょう)是日本室町时代的僧人,日本室町幕府时期,僧侣在日本社会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和强大影响力、号召力,因此策彦能够有机会作为副使和正使身份两次来华。策彦随行记录的《初渡集》和《再渡集》是了解明朝嘉靖年间中国社会的重要史料。
  明代日本派遣使者入明次数达到了十九次之多,而留下详细记录主要有以下几人:允澎的《入唐记》、《戊子入明记》、了庵桂吾的《壬申入明记》、以及策彦周良的《初渡集》和《再渡集》。《初渡集》和《再渡集》又被称为策彦周良《入明记》,策彦周良的《入明记》是所有《入明记》记载最为详细的版本。本论文试以牧田谛亮校订并收录于其出版的《策彦周良入明記の研究》的《初渡集·再渡集》为考察的中心展开论述。
  全文内容分为四章内容,首章主要讲“域外来客”——海路入明的日朝人士对于中国的初始印象;主要以策彦周良和崔溥来华时,对于中国周边海域的认知为切入点,分析他们来华时,对中国周边海域的方位的确定以及对中国海防制度的认识。第二章是“文人相惜”——日朝来华人士与明人的交流;主要考察策彦周良和崔溥同中国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往来,这其中包括两者都有接触的人员:如他们与中国官吏、文人之间以及他国使节(主要是琉球使节)的往来,也包括两者接触不同的一群人:如策彦和僧人、崔溥和关外之人的交流。第三章是“赴京朝拜”——日朝来华人士眼中的运河沿线及社会状况;主要论述的重点是策彦、崔溥对上京所经地的认识,首先是对比两者上京的路线情况以及中国南方和北方之间的认识差距;其次阐述策彦、崔溥在北上过程中待遇情况和所受的遭遇,进而探知他们认知差异状况。第四章是“四海一家”——入明日本僧人和朝鲜文士对中华身份认知与迷惑;本章主要以日朝两国人士的中华身份认知以及与明人之间的误解为论述重点,在探知得到日本人士崔溥的“中华乃父母之邦”归属感、策彦的“东天皇对西皇帝”的自立感的同时,也对他们与明朝人士之间产生的误解和不解作了一定的说明。笔者希望借此论文通过对以上的四方面进行考察,能够从官方、民间等角度认清明日、明朝关系的同时,并以此为窗口来重新审视域外人的明代中国认知。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