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肠溶包衣研究
【6h】

固体脂质纳米粒的肠溶包衣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肠溶包衣脂质纳米粒的制备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1 材料

1.1.2 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空白脂质纳米粒分散液的制备

1.2.2 脂质纳米粒的肠溶包衣

1.2.3 粒径测定

1.2.4 絮凝再分散实验

1.2.5 肠溶包衣对罗丹明脂质纳米粒在人工胃液中的溶出阻滞作用考察

1.3 结果与讨论

1.3.1 空白脂质纳米粒粒径测定

1.3.2 pH调节法制备肠溶包衣脂质纳米粒条件的考察

1.3.3 二次溶剂扩散法制备肠溶包衣纳米粒

1.3.4 絮凝再分散实验

1.3.5 肠溶包衣对罗丹明脂质纳米粒在人工胃液中的阻滞作用考察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处方前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

2.1.2 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辛伐他汀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2.2 辛伐他汀纳米脂质载体喷雾干燥粉末释放条件考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辛伐他汀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3.2 辛伐他汀纳米脂质载体喷雾干燥粉末释放条件考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辛伐他汀肠溶脂质纳米粒的制备与理化性质研究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辛伐他汀肠溶包衣纳米粒制各方法

3.2.2 粒径测定

3.2.3 纳米粒释放条件

3.2.4 纳米粒形态考察

3.2.5 包封率、载药量及表面电位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不同处方纳米粒粒径测定

3.3.2 纳米粒喷雾干燥粉末体外释放测定

3.3.3 纳米粒形态考察

3.3.4 包封率、载药量及表面电位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肠溶脂质纳米粒对上皮细胞摄取与转运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

4.1.2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包衣脂质纳米粒的细胞学评价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包衣脂质纳米粒的细胞学评价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作者简历

展开▼

摘要

口服给药是目前最为广泛应用及最传统的给药途径之一,其具有安全、方便以及提高病人的顺应性等优点。且口服给药的药物生产成本较低,价格相对较为低廉。然而现阶段大量具有活性的药物存在胃肠道中溶解度低、不易被吸收、不稳定、易分解等问题,部分药物还会对胃肠道造成损伤,因此寻找一种可以既保护药物又保护胃肠道的载体就成了研究的方向。目前已知的研究中,脂质纳米粒因其生物相容性良好,稳定可控等优势而具有很大的潜力,然而纳米粒脂质载体会被胃中的酶破坏导致药物泄漏,而胃酸会造成纳米粒聚集难以再分散,不利于后续的吸收。因此,通过对脂质纳米粒进行肠溶包衣,以期达到脂质纳米粒在胃中不被破坏,在肠液中可以再度分散均匀利于吸收的效果。
  本文采用单硬脂酸甘油酯作为脂质纳米粒的制备材料,采用溶剂扩散法制成脂质纳米粒分散液,以EUDRAGIT(R)L100为包衣材料,蓖麻油为增塑剂,将包衣材料与增塑剂溶解于无水乙醇中,通过二次溶剂扩散,对脂质纳米粒进行肠溶包衣,采用喷雾干燥的方法得到易于保存的脂质纳米粒粉末,经过40℃烘箱24h的固化得到包衣脂质纳米粒粉末。同时采用辛伐他汀作为模型药物,制备肠溶辛伐他汀固体脂质纳米粒,制得的辛伐他汀包衣脂质纳米粒电位约-22.83mV,粒径在221.23nm左右,包封率约为96.81%,PDI为0.15。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状为类球形,形状圆整,粒径均一。经过2h人工胃液(即0.1mol/ml盐酸),肠溶包衣脂质纳米粒及普通脂质纳米粒均絮凝沉淀,后进入人工肠液(即0.2mol/ml磷酸钠-0.1mol/ml盐酸=1∶3,pH=6.8),肠溶包衣脂质纳米粒在短时间内快速分散,普通脂质纳米粒仍为絮状聚集大颗粒,释放达到平衡后,普通脂质纳米粒仍有肉眼可见大量沉淀、悬浮颗粒,而肠溶包衣脂质纳米粒则已均匀分散,只有少量细微的悬浮颗粒。释放结果显示在人工胃液中,肠溶包衣脂质纳米粒药物泄漏更少,而在药物释放达到平衡以后,其比普通脂质纳米粒的药物累积释放量更高。可以得知,包衣层对脂质纳米粒在酸中具有保护作用,可以减少药物的泄漏,而在缓冲液中则可以保证脂质纳米粒中药物更完全的释放。
  MTT细胞毒性试验表明脂质纳米粒经肠溶包衣后,细胞毒性略有增加,但在100μg/ml浓度以内仍体现了良好的安全性。普通脂质纳米粒在经过人工胃液絮凝后,用人工肠液在再分散,在细胞中的摄取在4h内达到饱和,其后不再增加,荧光强度弱,相比于其没有经过絮凝再分散的普通脂质纳米粒分散液的荧光强度较弱,证明了经过人工胃液絮凝的普通脂质纳米粒被细胞摄取的能力下降,这可能与其酸中絮凝后难以再分散致使颗粒增大有关;而肠溶包衣脂质纳米粒在经过酸絮凝后再分散的分散液在细胞摄取实验中呈现出和没有经过絮凝的脂质纳米粒一样的荧光强度,甚至更强,因此可以说明,肠溶包衣对对抗脂质纳米粒经pH变化而造成的不稳定性有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体外构建MDCK细胞单层来研究脂质纳米粒的跨膜转运过程通过MDCK单层细胞的渗透试验,可得知絮凝再分散后的肠溶包衣脂质纳米粒PAPP约为27.09cm/s,而普通脂质纳米粒仅有5.07cm/s,相比较而言包衣脂质纳米粒更容易通过细胞,通过量比普通脂质纳米粒高。各方面实验结果均显示包衣脂质纳米粒在经过肠胃环境以后能更加稳定,利于脂质纳米粒被肠上皮细胞摄取与转运。
  综上所述,包衣脂质纳米粒确实具有保护脂质纳米粒,防止聚集沉淀,和被酸侵蚀的作用,起到了阻滞药物泄漏和保护胃肠道环境的效果。同时提高了脂质纳米粒的被细胞的摄取能力,和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