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融资结构深化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研究
【6h】

社会融资结构深化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社会融资结构的相关研究

1.2.2 商业银行业务的相关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2 社会融资结构的发展历程与深化趋势

2.1 社会融资结构相关概念阐述

2.2 社会融资结构的历史变迁

2.2.1 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融资结构

2.2.2 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融资结构

2.3 社会融资结构的现状分析

2.3.1 社会融资结构的纵向比较

2.3.2 社会融资结构的横向比较

2.4 社会融资结构的未来趋势

2.4.1 社会融资结构深化趋势的形成

2.4.2 社会融资结构有待进一步深化

3 社会融资结构深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

3.1 社会融资结构深化对银行资产业务的冲击

3.1.1 替代效应——贷款的流失

3.1.2 利率效应——贷款利率的下行

3.1.3 风险效应——信贷风险的增加

3.2 社会融资结构深化对银行负债业务的冲击

3.2.1 替代效应——存款的流失

3.2.2 成本效应——资金成本上升

3.2.3 波动效应——存款趋于不稳定

3.3 社会融资结构深化对银行中间业务的冲击

3.3.1 代理类中间业务面临的冲击

3.3.2 咨询顾问类中间业务面临的冲击

4 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探析

4.1 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转型

4.1.1 资产规模扩张的盈利模式或将面临阻碍

4.1.2 资产回报率提升的盈利模式蕴藏发展空间

4.2 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转型

4.2.1 建设银行与花旗银行资产业务经营现况的比较分析

4.2.2 国内商业银行资产业务转型方向的探析

4.3 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转型

4.3.1 建设银行和花旗银行负债业务经营现况的比较分析

4.3.2 国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转型方向的探析

4.4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转型

4.4.1 建设银行与花旗银行中间业务经营现况的比较分析

4.4.2 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转型方向的探析

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融资结构呈现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总体格局,近年来,随着我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直接融资扩大的趋势逐渐显现,一定程度上协调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然而鉴于我国社会融资结构依然严重失衡的现状,未来社会融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基于社会融资结构深化的大背景,研究作为间接融资载体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冲击以及转型的方向对中国商业银行未来进一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以时间为轴,通过横向、纵向不同方向的对比,流量、存量不同层面的汇总,对社会融资结构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方面的梳理,提出社会融资结构深化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文章从宏观视角出发,将商业银行业务与社会融资结构相联系,剖析了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所面临的负面影响,根据本文研究结果,资产负债业务尤其是传统存贷款业务所受冲击较大。鉴于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受冲击程度的不同,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业务结构均面临调整。本文通过盈利因素分解和财务报表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建设银行和花旗银行盈利模式和业务结构的现状进行对比,从而以美国商业银行为借鉴,提出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方向。
  最后,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了中国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结构深化背景下的转型方向:在盈利模式方面,中国商业银行今后利润来源依赖于非利息收入业务的发展以及信贷风险的经营管理;在业务结构方面,资产业务应以发展个人信贷、投资业务、资产证券化为重点,负债业务应以发行债务凭证为重点,中间业务应以开展投资银行业务为重点,而总体布局应以中间业务为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