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儿感染时Th1/Th2细胞因子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
【6h】

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儿感染时Th1/Th2细胞因子动态检测的临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论文说明:缩略语

声明

致谢

1引言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及研究指标

2.2实验研究方法

2.3各实验室指标正常参考值

2.4数据处理

3结果

3.1粒缺状态下患儿发热前后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IFN-γ水平变化如下

3.2革兰氏阴性(G-)菌感染与革兰氏阳性(G+)菌感染T2时细胞因子IL-6、IL-10、TNF、IFN-γ水平的比较

3.3发热前使用激素组(n=16)与未使用激素组(n=14)T2 时细胞因子IL-6、IL-10、TNF、IFN-γ水平的比较

3.4细胞因子IL-6与CRP热退后下降速度比较

3.5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IFN-γ与CRP的相关性分析如下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细胞因子及其与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展开▼

摘要

目的:感染是血液肿瘤患儿化疗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导致肿瘤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液肿瘤病人免疫功能低下,化疗后继发中性粒细胞缺乏,粘膜损伤,导致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侵入能力下降,感染发生率高、程度重、不易局限,如不早期及时干预则较难控制,严重时危及生命。 目前临床常用感染指标包括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等。这些检验项目均有其局限性,不能满足临床需要。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证实细胞因子与感染之间的紧密联系,但在通过对细胞因子谱的研究来区分革兰氏阳性和阴性细菌感染方面国内外尚未见报道。本课题通过对粒缺患儿感染后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γ(IFN—γ)等水平的测定来探讨感染后细胞因子的变化情况及临床意义。 方法:选择对象为2008年12月至2009年3月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的血液、肿瘤病患儿共30例。其中男14例,女16例,男女比例1:1.14;年龄10月~14岁,中位年龄6岁9月;原发疾病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5例,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例;继发感染疾病为败血症10例(实验室确诊),感染性休克3例,肺炎6例(痰培养阳性1例),上呼吸道感染6例,肠炎2例,肛周感染1例,口腔粘膜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尿培养阳性);继发革兰氏阴性菌感染13例(9例实验室确诊,4例临床诊断),革兰氏阳性菌9例(3例实验室确诊,6例临床诊断),其他病原体8例(真菌、卡氏肺囊虫、病毒等或者病原体不明);发热前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为1~30天,平均7.9天;发热持续时间1~10天,平均4天;发热前在使用激素者占(化疗方案中含激素)16例,无激素者14例。30例患儿都经有效治疗后好转。 各患儿于入院时(T1)、发热1小时内(T2)、热退24小时内(T3)检测3次细胞因子,包括IL-2、IL-4、IL-6、IL-10、TNF、IFN—γ,如果T3时有细胞因子未降至正常,则次日再检测T4值,以此类推。另外监测血常规、CRP、血气分析+电解质等指标。在抗生素使用前行血培养及药敏试验。 统计学处理:采用SAS9.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中位数(范围)表示。IL-2、IL-4、IL-6、IL-10、TNF、IFN—γ各项指标发热前后(T1与T2)、热退前后(T2与T3)之间变化、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后IL-6、IL-10、TNF、IFN—γ之间的比较、发热前有激素组与无激素组之间T2时间点IL-6、IL-10、TNF、IFN—γ各项指标之间比较、细胞因子与CRP热退后分别降至正常的天数之间的比较均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IFN—γ与CRP之间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检验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化疗致粒缺患儿发热后血清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IFN—γ较发热前升高,尤其以IL-6、IL-10和TNF明显。T2与T1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热退后IL-2、IL-4较T2时有下降,但T3与T2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IL-6、IL-10、TNF、IFN—γ较T2时下降明显,T3与T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组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组细胞因子改变有统计学差异(P<0.05),IL-6、IL-10、TNF前组升高较后组明显。 3.IL-6、IL-10在T2时相激素组较无激素组升高明显,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TNF、IFN—γ在T2时相激素组与无激素组对照无统计学差异(P>0.05)。 4.热退后各细胞因子很快降至正常,较CRP下降迅速,两者恢复正常所需时间对照有统计学差异(P<0.05)。 5.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TNF、IFN—γ与CRP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 结论: 1.细胞因子改变的灵敏性远远高于C反应蛋白,在化疗后粒缺病人继发感染时可做为一个早期指标指导临床用药。 2.化疗后粒缺病人继发感染时可以将IL-6、IL-10、TNF等细胞因子做为鉴别G—或G+菌感染的参考指标之一。 3.目前化疗中常用激素剂量不足以完全抑制感染引起的细胞因子改变,临床上仍可将其作为观察感染的指标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