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再婚父亲与亲生成年子女关系疏离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南省安阳县Y村的实地调查
【6h】

再婚父亲与亲生成年子女关系疏离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河南省安阳县Y村的实地调查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

2.国外相关研究

3.文献述评

(三)主要理论视角

1.性别角色理论

2.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案例村基本概况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案例村基本概况

1.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

2.“打工为主、农业为辅”的生产活动

(二)案例村再婚家庭情况及家庭父子(女)关系的演变

1.案例村再婚家庭情况及调查对象的确定

2.案例村家庭父子(女)关系的演变

三、再婚父亲与亲生成年子女关系疏离性表现及影响因素

(一)再婚父亲与亲生成年子女关系疏离性表现

1.互动频率锐减

2.经济支持减少

3.情感交流减少

(二)再婚父亲与亲生成年子女关系疏离的影响因素

1.再婚家庭女性主内角色强化

2.情感差序导致关爱差序

3.成年子女对父亲行为的过度解读

四、结论与讨论

(一)结论

(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以及现代家庭制度和观念的改变,家庭结构走向多样化,其结果之一就是离婚率的上升大大增加了再婚人口和家庭,婚姻的重组构成了现代社会中与婚姻解体同样令人关注的一个社会现象。父母与子女关系是家庭中仅次于夫妻关系的重要角色要素。人们通常将父母子女关系称之为亲子关系,它是直系血亲关系在家庭人际之间的具体表现形式。
  在由完整家庭走向残缺家庭再到再婚家庭的过程中,再婚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笔者在对Y村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再婚父亲与亲生成年子女之间关系存在一种弱化的趋势,再婚父亲更倾向于与再婚配偶及配偶子女接触,而与自己的子女关系逐渐趋向疏离,这种疏离不仅体现在双方互动频率锐减、再婚父亲对成年子女经济支持的减少,还体现在彼此之间情感交流的减少。本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再婚父亲与亲生成年子女的关系疏离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两者关系的?本文主要以性别角色理论和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作为分析工具来分析再婚家庭这种亲子关系变化是如何形塑的。
  本文认为再婚家庭女性主内地位的强化,继母对待亲子和继子女的情感差序和关爱差序、以及成年子女对继母和父亲行为的过度解读,都会对再婚父亲和亲生成年子女的关系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两者关系呈现逐渐疏离的趋势,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受传统的家庭性别分工模式影响,两性多采用“男主内、女主外”的分工模式,再婚女性处于家庭管理的中心,大大加大了继母与继子女在家庭这一私人领域接触的机会,双方之间缺乏情感基础,使得亲生成年子女选择逐渐疏离再婚家庭,相应减少了与父亲的互动频率,而女性的责任自觉与成果共享会强化继母的主内地位,提高其在家庭财产等方面的决策权,使得再婚父亲减少了对亲生子女的经济支持;此外,再婚父亲主内意识的弱化以及再婚妻子主内意识的强化,大大增强了再婚女性的主内地位,在削弱丈夫对继子女经济支持的同时,也会导致继子女与父亲情感上的误解和疏离;二、再婚家庭的组建伴随着继母——继子女这一后继关系的出现,由于双方并无血亲关系,血缘差序形成情感差序,使得继子女尽量减少接触继母的频率,逐渐疏离再婚家庭,从而相应地减少了其与父亲的互动频率,削弱了再婚父亲与亲生子女的关系,情感差序导致关爱差序,继母会尽量加大丈夫对自己和亲生子女的经济投入,减少其对继子女的经济支持,父亲对继母的重视还会导致子女的不满,产生情感上的疏远;三、根据韦伯的理解社会学,成年子女在对继母行为、父亲再婚的变化上存在过度解读的事实,成年子女对继母和父亲行为的理解多是代入非理性情绪来理解,且对其行为的动机理解不能理性把握,继子女对继母行为的过度解读,使得继子女对继母和再婚家庭的认同感大大降低,逐渐疏离再婚家庭,从而疏离再婚父亲,而对父亲再婚以及再婚后的变化等行为的过度解读,导致自己从各方面疏远自己的父亲,而父亲在感受到此状况时,也会相应地疏远自己的子女,加深了双方在互动、经济支持和情感上的疏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