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政治与学术之间——浙江大学“学潮”中的竺可桢
【6h】

政治与学术之间——浙江大学“学潮”中的竺可桢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序言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1.选题缘由

2.选题意义

3.问题限定与说明

(二)文献综述

1.研究趋势

2.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一、在“驱郭运动”中接任浙大校长

(一)“驱郭运动”

(二)肩负重任,出长浙大

1.心系浙大——“科学家”与“大学校长”间的抉择

2.排除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尊严

(三)进入角色,改革浙大

1.改革学校管理

2.不拘一格聚人才

3.学术环境的建设

4.提倡思想自由

5.注重品德教育

二、“倒孔’’运动中的竺可桢

(一)“倒孔”运动

1.“倒孔”运动背景

2.“倒孔”运动的爆发

3.“倒孔”运动在浙大

(二)竺可桢与“倒孔”运动

1.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2.读书不忘救国的社会情怀

三、竺可桢与“一二·一”惨案

(一)“一二·一”惨案

1.“一二·一”惨案

2.“一二·一”惨案在浙大

(二)“一二·一”惨案中的竺可桢

1.竺可桢对国民政府态度的转变

2.竺可桢的自由主义立场与态度

3.实践教育理念坚持学术方向

四、竺可桢与“于子三”运动

(一)“于子三”运动

1.浙江大学学生会主席:于子三

2.“于子三”运动背景

3.运动经过

(二)“于子三”运动中的竺可桢

1.坚持“求是”,绝不说假话

2.相信学生,力主学生自治

3.民主堡垒

4.学问至上的教育理念

5.夹在国民党当局和“学运”间的竺可桢

结语:动荡中的平衡——政局、政党与近代国立大学校长

(一)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间的矛盾

(二)国立大学校长与学潮

(三)政治与学术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声明

展开▼

摘要

中国国立大学校长虽然在完成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过渡中,比较早地接受了大学独立的思想,但他们处在国家权力系统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系统的衔接点上,既不能脱离政府,又不能过分依附于政府。他们是学校的经营者,是学术自由的维护、倡导者,是大学与政府关系的开拓者。
   民国时期大学的外部生存环境恶劣。受不良政治、经济等的压迫,大学“学潮”汹涌,而“学潮”背后,多有政治、政党、民族国家、社会等多种“异化”力量的影响,致使大学学术、教学等活动难以正常开展。如何妥善解决“学潮”问题,是大学校长在治理学校时必须时常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以民国时期国立浙江大学竺可桢处理学潮时的政治立场和态度及学术观为例,探讨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校长,一方面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的爱国思想使他们参与到政治纷乱中,并时常站在爱国运动的最前列;另一方面他们追求自由教育思想,坚持教育独立、大学自治、避免一切政治因素对学校的干扰的双重角色矛盾。
   正文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竺可桢在“驱郭运动”中接任浙大校长后所作出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改革学校管理,不拘一格网罗人才,重新建设学术环境,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体现了竺可桢排除政治干扰,维护学术和教育尊严的教育家精神;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竺可桢在“倒孔”运动中处理学潮时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的求是精神,体现了竺可桢作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读书不忘救国的社会情怀;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竺可桢在浙大反内战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主义立场与态度及学术自由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反映出竺可桢对国民政府态度的逐渐转变;第四部分阐述了竺可桢在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最后处理的一起大学潮——“于子三”运动,在这次运动中,竺可桢坚持“求是”,绝不说假话,支持学生自治及学问至上的教育理念,致使他夹在国民党当局与“学潮”之间左右为难,最后决定辞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远离政治,专心追求学术;结语部分则是尝试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大学校长的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问的矛盾,及其在处理学潮时夹在政府和学校间左右为难,表现了中国近代大学校长只能用学术救国、教育救国平衡其学术责任和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