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6h】

孟子的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建设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引言

一、当前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分析

1.个体道德意识薄弱

2.社会群体道德滑坡

3.道德失衡现象的成因探究

(1)社会结构的变迁

(2)社会转型时期的偏颇

(3)文化承继中传统的断裂

二、孟子的心性说与道德敬畏感

1.孟子的心性说

(1)心的善端

(2)反求诸己

(3)存心养性事天

2.孟子道德敬畏感的确立

3.敬畏之于儒家道德传统

4.敬畏之心与人格的养成

(1)知耻

(2)仁之推己及人

(3)道德之乐

三、敬畏之心与当前社会道德重建

1.关注儒学当代命运,承继传统伦理资源

2.加强社会教育,强化公民内心信念

3.确立道德敬畏,建设德性社会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当前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存在着信仰失落、道德失衡的现象,亟待道德的重建,而中国古代文化传统中丰富的道德文化,则蕴含着可供当代借鉴的丰富资源。孟子的心性说高扬人性之善,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倡导崇高的人生境界,对于当前的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孟子将道德的根据归结于天,借助人们对上天的敬畏,树立起道德敬畏感,确立德性的内在需求。道德敬畏之心始终贯穿着古代儒家道德传统。道德敬畏是开展道德实践的根本前提。就中国当代社会的道德重建而言,从孟子关于道德敬畏的学说之中汲取有益资源,努力承接优秀道德文化传统,应是一种极其有益的探索。 文章第一部分展开了对于当前社会道德现象的一般分析。从个体道德意识薄弱和社会群体道德滑坡两方面来剖析当前社会道德失衡的严重性,考察到其原因有社会结构的变迁、现代转型时期的偏颇和文化承继中传统的断裂等因素。 第二部分重点论述孟子心性说与道德敬畏感的关系。分析孟子心性说中道德敬畏感的确立,提出道德敬畏是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论证道德敬畏在人格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围绕当代社会道德建设应该如何培养敬畏之心展开论述,提出要以人为本,合理承继传统伦理资源,加强社会教育,力求民众认同而转化为内心信仰,努力建设德性社会。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