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哲学政法>第一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
第一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

第一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武汉
  • 出版时间: 2007-10

主办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会议文集:第一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1984年,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他的著作《第三次浪潮》中曾经这样预言:“在未来的医疗活动中,医生将面对计算机屏幕,根据从远方传来的病人的信息,进行诊断和治疗。”20多年后的今天,“电子健康”( E-health)时代已经悄然来临。这不禁令人想起托夫勒的那句感慨之言——“未来总是来得太快”。当代信息技术革命与生物医学技术革命为电子健康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正是这两大技术20世纪80—90年代在一些国家的结合,导致了一个全新的医疗健康模式——电子健康的诞生。它给疾病的治疗、创伤的恢复和医疗保健以及卫生管理带来了全新的革命,人类也开始对这种全新的医疗保健模式充满了更多的希望与期待。简单地讲,电子健康是利用信息传输和终端技术将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医疗保健以及卫生管理集于一体的新型的医疗保健模式;它主要包括电子病历、信息储存和传输、数字化医院/虚拟医院、健康在线、远程医疗、网上会诊以及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等重要构成部分,是医疗保健走向信息化、数字化和电子化的系统过程,是人类医疗保健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飞跃,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医疗保健模式。发展电子健康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医疗保健的效率,增强公众的医疗保健的观念,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
  • 摘要:@@21世纪之初,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给我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特别是人民的健康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冲击。痛定思痛,这次流行疾病在我国的暴发和流行,暴露了我国在公共卫生建设、对于流行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因而,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流行疾病的发生和蔓延,如何进行公共卫生领域的改革和建设,提高全社会的公共健康水平,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 摘要:@@许多个人行为都会引起一定的社会后果,社会又根据这种后果对个人行为作出善或恶的道德评价,形成该与不该的舆论导向。当个人行为造成一定社会危害时,国家法律还依据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将个人行为界定为非法、违法和犯罪三种性质,并根据不同的性质给予不同的处置。无论是在道德评价时,还是在法律定性时,都存在一个问题:评价和定性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是个人行为的直接社会后果,还是可以延伸到行为的间接社会后果?被作为依据的间接社会后果是否必须与个人行为之间有真实的、现实的因果关系?例如,单纯的在私人领域内的吸毒行为,直接后果是危害吸毒者的身心健康,但间接后果还有给家庭带来灾难、危害民族素质、滋生犯罪和腐败、形成毒品市场、有损公序良俗和国家经济、危及国家安全与世界和平等,依据直接还是依据间接的后果,显然会形成完全不同的结论;在众多吸毒的继发事件中,是否区分它们与吸毒行为之间有因果关系,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正是造成当前许多伦理争论和法学争论(如对吸毒者、商业性交易者、“第三者”等的身份定位与处置的争论)的一个方法论根源。因此,结合案例探讨这一问题很有意义,既可以触动我们对相关应用伦理学问题、立法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也有助于解答许多实践中的困惑。
  • 摘要:@@生命伦理学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在过去近50年时间里得到了长足发展。它以尊重个体自主权利为核心,重建医患关系和医疗决策模式。生命伦理学业已形成一贯的研究命题,从人工流产到辅助生殖,从器官移植到基因治疗和研究,从放弃治疗到医生助死、安乐死等。虽然生命伦理学以公正为其重要原则之一,但总的来讲,生命伦理学更多地关注个体在医疗环境下面临的道德两难和伦理问题,而忽略对医疗公正与医疗体制改革方面的思考,后者正是个体决策的社会基础。正如Buchanan Allen所提出的批评,虽然生命伦理学和公正理论都迅猛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两者的发展并没有互相融合和促进。长期以来,生命伦理学更关注于个体微观的问题,而忽视了宏观体制所带来的基本道德问题。
  • 摘要:@@临终关怀( hospice)始于中世纪的欧洲,它的最初意义是教会人士在朝圣途中预设的驿站里,为那些需要补充体力或患病的朝圣者提供照顾,这种关怀是出于宗教的“慈善”旨义而实施的。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转借此意义,一般是指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医务人员为濒临死亡的病人在医院进行的善终服务、安宁照顾。1967年英国的桑德斯在伦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机构,明确不以延长垂死者的寿命为宗旨,而是提高生命质量、让病患者安详尊严地离开人世,点燃了世界临终关怀运动的灯塔,随后其他西方国家紧随其后,比如美国到1995年就已经有了2510多家临终关怀医院,并且有了相对完善的可操作模式。我国临终关怀起步很晚,1988年,天津医科大学在崔以泰教授倡导下成立了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研究机构,随后其他地方相继建立了一些临终关怀医院和科室。临终关怀在我国的兴起和被重视是客观原因使然。
  • 摘要:@@世纪之交,胚胎干细胞研究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胚胎干细胞所具有的“万能”特点,意味着它可以分化生长出所有的组织和器官,这也使胚胎干细胞正在成为移植治疗、药物发现及筛选、细胞及基因治疗和生物发育等研究的突破口。正因如此,1999年,美国《科学》杂志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学成就之首。
  • 摘要:@@人是生而疯癫的吗?疯癫究竟是一种不幸的疾病,还是上帝对人类的惩罚?这真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在许多情况下,疯癫给人的首要印象是由生理疾患所引起的精神类疾病,属于医学的范畴,似乎自然地就应该成为医学诊治的对象。
  • 摘要:@@在有关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以下简写为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各项权利中,争议最大的当属他们是否应当享有结婚权和生育权的问题,因为这两项权利的享有将置权利主体的配偶和后代于被传染的风险之中。争议的根源在于HIV感染者/AJDS病人的结婚权和生育权与其配偶和后代的生命健康权之间的矛盾冲突,尤其是HIV感染者/AIDS病人的生育权及是否应当生育的问题,由于不仅涉及主体之间的生命健康,还涉及下一代的生命健康及各种社会问题,因而也就显得更为复杂。
  • 摘要:@@器官移植技术是现代医学高科技发展最快的科学之一。随着外科手术、免疫抑制药物、器官和细胞分离保存技术及器官免疫学基础的迅速发展,器官移植成为脏器功能衰竭终末期的有效、常规性治疗手段。尤其是近几年,世界各国对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取得了惊人的成效。
  • 摘要:@@某演艺明星“2004年8月2日在北京确诊为肝癌晚期,同年9月2日在北京武警总医院接受了肝移植手术,10月21日康复出院,因为癌细胞的再度扩散,2005年6月他在天津第一中心医院进行了第二次换肝手术。恢复效果一直不甚理想,回到北京长时间在武警总医院住院接受护理,直到死神来临。”
  • 摘要:@@在艾滋病检测领域,一直存在着“自愿还是强制”的争论,其背后的逻辑分歧是:社会在应对艾滋病蔓延的重大挑战时,究竟是应该依循传统公共卫生理念,不管实施效果而采取“牺牲少数、保护多数”的措施,还是针对疾病的特殊性,综合考虑实施方法的社会效果,做出务实合理的行动选择。当技术手段本身不能提供如何选择的答案,朴素的道德判断难以为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的制定基础,而不断严重的疫情又迫切需要一个选择理由和行动规则时,就必须在检测过程中加入伦理学的考量。伦理学是道德的哲学研究,是关于理由的理论——做或不做某事的理由,认为某个行动、规则、做法、制度和目标好坏的理由。它通过对道德选择系统而批判地分析,解决价值冲突给行动者带来的选择困境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行动双方的不利影响。
  • 摘要:@@杨通进认为,现代意义上的动物保护运动可追溯到18世纪。洛克关于残酷对待动物会使人变得残忍的观点和边沁把感受苦乐的能力视为获得道德关怀的根据的理论为当时的动物保护运动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1824年,世界上第一个动物保护组织“防止虐待动物协会”在英国成立,1876年,世界上第一部动物保护法《防止虐待动物法》在英国通过。这是动物保护运动进入制度层面的标志。20世纪50年代,美国相继成立了“动物福利学院”和“人道协会”,这些组织除了发表文章,宣传动物权利和福利之外,还致力于立法。此外,“国际动物权利协会”和“动物基金会”也成立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千上万的各种动物保护组织遍布西方,动物保护已经成为西方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摘要:@@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人体试验)中,需要健康人或病人(即受试者)参与试验,目前的生命伦理学理论认为,受试者既享有自主决定、知情同意、保护隐私、公平对待等诸多权利,又负有遵照约定研究计划参与研究、支持医学科学研究等义务,而受试者权利与义务之间又存在着诸多伦理矛盾,笔者认为,应该确定“受试者权利优先”作为平衡两者之间关系的原则,但根据公正的伦理学原则,“权利与义务对等”才是公正的。那么,“受试者权利优先”是否违背权利义务对等的公正原则呢?这个问题非常值得研究。
  • 摘要:@@现代西方社会,人们为生育健康而主动进行婚前检查已成为普遍现象,但在我国却没有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婚检本是一件对后代负责的利国、利民、利己的好事,是男女双方对自己、对方及后代负责的积极行为,特别是对身体有遗传性疾病和各种传染性疾病的人来说,进行婚检能及早发现疾患,采取诊治措施,以免使生育后代的过程演变成为失守的“马其诺防线”,夫妻双方因相互传染疾病或将疾病传染给下一代而后悔莫及。例如广东省是地中海贫血病高发地区,近年来广州市婚育人群中该病的检出率已增为4. 7%。此病是一种遗传基因病,父母双方如果都是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那么生出来的小孩就有3/4的机会带有轻型或重型地中海贫血基因,如果通过婚检及早发现,即可采取避孕手段避免患有重症地中海贫血病的下一代出生。
  • 摘要:@@社会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也是公共健康的根本保证。在我国现行医疗保健制度中存在许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矛盾和问题,为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进行医疗保健制度的改革,而这种改革必须以社会公正作为根本目标。本文将从社会公正:公共健康的基本伦理原则、社会公正:政府促进公共健康的伦理职责、医疗保健制度改革的公正性及其途径三个方面讨论社会公正对于公共健康的意义与实现的途径。
  • 摘要:@@公共健康领域可以看做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公共健康领域里的诸多问题,涉及伦理学以及政治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公共健康与个人健康之间,涉及个人权利与政府的干涉之间的关系,首先,个人的生命健康作为个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具有不可转让不可剥夺的特性;其次,个人健康与公共健康涉及自愿行为与家长主义的干涉,以及在公共善的前提下对个人权利的干预的问题。作为个人与生俱来的生命健康权,如何对待的问题是一个社会正义的问题。而对于政府干预的合理性问题,则有一个家长主义和公共善与个人权利的关系问题。
  • 摘要:@@随着公共卫生实践的发展,随时需要对公共卫生领域科学的、伦理学的、法律的和社会的基础进行再评价。这些评价包括阐明公共卫生与临床医疗的区别,公共卫生的含义和作用。公共卫生的干预措施必须考虑不同社区和文化的特点,考虑诸如个人、自主、自由、尊严等问题的价值以及诸如此类的特点。
  • 摘要:@@克隆技术是人类医疗科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为21世纪成为生命科学世纪作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准备。然而,克隆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在为人类认识自身奥秘和纷繁复杂的生物界提供锐利武器并展示广阔前景的同时,也向人类社会现有的伦理、道德以及精神生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克隆技术涉及人类胚胎的利用,一开始就引发了激烈的伦理大战,包括社会伦理、科技伦理、生命伦理等。怎样看待克隆技术?人类需要克隆技术吗?需要什么样的克隆技术?几乎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从表面上看,有反对和赞成两派,实际上,情况错综复杂,可谓是众说纷纭,各持己见。赞成者有赞成的理由,反对者也有反对的道理。有时赞成者和反对者往往举起同一面旗子,却有不同的解读。人们通常所讲的克隆技术,既包括以克隆人为目的的生殖性克隆,也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治疗性克隆。因此,如何看待克隆技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生殖性克隆与治疗性克隆区分开来。本文把克隆技术区分为生殖性克隆与治疗性克隆,从生命伦理的视角对治疗性克隆及其发展作些分析和探讨。
  • 摘要:@@随着基因技术研究的快速发展,基因技术的实际应用也备受关注。目前,基因技术的发展达到了可以检测未来疾病的阶段,技术的应用也有着广阔的前景。运用基因技术对疾病的预测可以在完全没有疾病征兆的情况下进行。预报性基因检测,作为遗传知识实际应用的一种方式,是通过检测取样的遗传物质来确定某些人或者某些群体在未来某时刻患某种特定的遗传疾病的风险,或者确定他们对未来可能患某种疾病的易感程度。如今预报性基因检测的应用在逐渐兴起并被人们所熟知。本文笔者将着重于当前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基因检测的现状并对其中现存的或者潜在的社会伦理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 摘要:@@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冰岛、爱沙尼亚等国开始筹建国家级的生物信息库(Biobank,简称:建库)。“建库”涉及人体生物样本的采集、储存、使用和转移等多个环节,因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过程。国际社会在“建库”中碰到诸多伦理难题:知情同意、隐私和保密、利益分配不等。这些国家在“建库”中引发的全国性的伦理辩论,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笔者2006年开展的一项调研显示:我国科学家群体似乎对国外“建库”中引发的伦理论争了解较少,在300份有效问卷中对英国和冰岛的伦理论争有所知晓的分别占32. 4%和20.4%,而有55.3%的被调查者人对围绕冰岛、英国、爱沙尼亚等国的伦理论争一无所知。在伦理意识方面,有31. 3%的被调查者认为解决“建库”中的伦理问题是当务之急,52.7%的人认为“建库”时只要不忽视伦理问题即可;有12%的人认为伦理问题与建库不太相关;仍有5%的人认为探讨“建库”中的伦理问题太超前了。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建库”过程中,我国科学家的伦理意识有待提高,对“建库”中的伦理难题重视不够。
  • 摘要:@@2000年人类基因体序列草图完成后,生命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生物医学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促使科学家了解若以基因信息为基础,将有助于后基因体时代进行更精致的致病机转研究。从国际研究趋势所见,不管是采用“前瞻式的世代研究法”(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抑或“病例对照研究法”(case-control design),皆会面临样本数过小的限制,而导致研究结果推论的窘境;因此学者认为生物资料库应利用世代研究的设计,来避免病例对照法只能研究单一疾病以及缺乏可信回溯暴露资讯的缺点。支持生物资料库建置者更认为资料库之建置,若能定义出常见疾病的基因,将会产生新的治疗方法,并且可以定量基因危险性;制药公司也可利用此资料库设计新药来配合个别的基因档案( pro-file),未来医生将可提供个人化的治疗与预防计划,而有助于改善医疗服务的品质。是以,近几年来生物资料库已成为各国生物医学领域争相发展的重点。
  • 摘要:@@周期性暴发的大流行性流感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并且对全世界的经济、社会活动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在其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指出,“目前,国际正在密切关注潜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中最可怕的是大流行性流感。”尽管人们很难准确预测下一次大流行性流感发生的时间和严重程度,但是有证据表明,从2003年至今,大流行性流感暴发的潜在风险越来越高。WHO专家也认为,“新一轮全球流感大暴发已经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
  • 摘要:@@有学者认为,后果论和道义论是生命伦理学中常用的理论,由于在应用中暴露了二者的优点和缺点,可以考虑将二者统一起来。于是进一步追问:二者有可能统一吗?统一的进路应该是什么?不同的进路各有哪些优缺点?笔者并不否认道义论和后果论在伦理学中的价值,也不反对在生命伦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应用道义论和后果论。但是,笔者认为,且不说以上问题能否和以什么样的方式解决,单是以上这种提问的思路本身就反映了当前我国生命伦理学领域相当普遍的一种现状和心态,那就是:囿于道义论和后果论的非此即彼的狭小的理论视野、狭隘的思维模式和狭窄的研究方法,充其量也就是统一两者的企图。我把囿于这种狭窄的理论视野和狭隘的研究进路的状态称为“道义一后果”论框架。运用“道义一后果”论框架不仅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还会限制生命伦理学的发展。由于道义论与后果论各有其自身的理论困境;由于规范伦理学视阈的局限性;由于“道义一后果”论思维模式在生命伦理学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原则主义的缺陷,因此,基于生命伦理学的性质、任务和方法上的内容与特点,生命伦理学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跳出“道义一后果”论的藩篱,借鉴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的伦理资源;必要时还要开阀视野,借鉴别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发展和创新伦理学。
  • 摘要:@@医学模式( medical model)是健康和疾病的总观点,是医学认识与实践领域的范式( paradigm)。医学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医学、经验医学、实验医学和现代医学等几个阶段。与之相关的医学模式主要经历了神灵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等几个不同的阶段。
  • 摘要:@@生命伦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首先在美国随后在欧洲产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展最为迅速、最有生命力的交叉学科。随着当代生物学和医学取得空前发展,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实际操作层面的道德问题,在丰富的讨论和研究中逐步形成了生命伦理学体系。生命伦理学所研究的生命主要指的是人类生命,但在发展过程中也涉及了动物生命和植物生命以至生态。作为应用规范伦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生命伦理学把对人类行为进行规范性研究的伦理学与生命问题联系在一起,运用伦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跨学科跨文化的情境中,对生命科学和医疗保健等伦理学问题来进行系统研究,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 摘要:@@根据2007年II月29日发表的《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目前,我国的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艾滋病疫情上升速度有所减缓,性传播逐渐成为主要传播途径,艾滋病疫情地区分布差异大,艾滋病流行因素广泛存在。截至2007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223501例,其中艾滋病病人62838例,死亡报告22205例。截至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 05%,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人,2007年新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万人,因艾滋病死亡2万人。
  • 摘要:@@中国目前约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65万人,截至2007年7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达到214300例,其中艾滋病病人56758例,死亡18246例。也就是说,我国现在有接近45万的感染者还没有接受检测,甚至不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因此,无法接受有关部门的咨询、关怀甚至治疗,如果这些人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将很容易成为传播艾滋病的桥梁人群,造成新的感染者。因此,加大艾滋病的检测力度,拓宽检测渠道,最大限度地掌握我国当前艾滋病疫情的现状,不仅有利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当前艾滋病的治疗已经取得明显疗效的情况下,也有利于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及早发现病情,进行治疗,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自身健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 摘要:@@生命伦理是一个同时具有现实性和超越性的问题域,因为,它一方面必须面对现实的、鲜活的生命,对关于生命的现实活动进行道德裁判;另一方面又必须对生命本身进行道德追问,寻求生命所具有的终极伦理价值。在这种现实性和超越性之间,人对于生命的基本态度就成为了生命伦理所具有的价值取向的根基。失却了这一根基,对生命伦理问题的解答将陷入一种模棱两可的混沌中,而孟子思想中所蕴涵的生命价值观念则可以为我们确立这一理论根基提供有益的启示。
  • 摘要:@@人类以何种方式、在多大程度上使用动物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并且在近年来引发出越来越多的伦理争论。伴随着西方动物保护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兴起,围绕动物道德地位、动物权利的哲学讨论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动物是否具有权利?动物是否享有自由权?动物是否具有与人类共处的权利?我们应赋予动物怎样的道德地位?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使用动物是否是伦理上可辩护的?如何回答这些问题不仅使我们重新思考应该如何进行生物医学研究,而且深远地影响着人类社会。
  • 摘要:@@有人说,20世纪是物理学的世纪,物理学的革命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而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的革命使我们开始对生命进行重新审视。
  • 摘要:@@关于我国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状况,目前还没有权威的调查统计数据。但是从文献报道和笔者对所在省份情况的了解来看,我国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状况不太乐观,有不少问题亟待反思。
  • 摘要:@@源于西方的知情同意原则,被视为保护病人和研究参与者的有效武器。不过,自引进中国以来,它遭遇到是否能够本土化、能否与文化相适应以及知情同意在非西方文化中是否有效的质疑。这样的质疑,与中国特有的在同意过程中家庭参与临床和研究决策的方式相关。有学者提出,应该给予家庭在临床决策中的道德地位,并提出以家庭自主代替个人自主,重构知情同意的理论基础。
  • 摘要:@@2003年8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盛慧珍教授等发表文章说,她们成功地将人类皮肤细胞与新西兰兔子卵融合,培育了400个胚胎,其中100个存活若干天。这是第一个以人类为主的人一动物混合胚胎,并从中引出干细胞。这篇文章发表在中国《细胞研究》13卷第251至263页。在此之前,Scienc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Academy of Scierue等世界顶级刊物拒绝刊登她的论文,这是为什么呢?是不相信中国科学家能做出这类开创性工作,还是认为她的工作触犯了编者的道德信条?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