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HBV DNA载量、Toll样受体3的表达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6h】

HBV DNA载量、Toll样受体3的表达变化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不同HBV DNA载量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功能变化

第二部分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上Toll样受体的表达变化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

在读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及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英文缩写

致谢

展开▼

摘要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mnicHepatitisB,CHB)的发病机制一直是传染病领域研究的重点、难点。至今,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Ⅵms,HBV)感染慢性化以及其持续感染的机制尚未阐明。在当前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缺乏有效措施的情形下,研究弄清HBV感染慢性化及持续感染的发生机制尤显重要、紧迫。 很多研究认为,HBV持续感染与体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的功能下调密切相关,但对DCs功能下调的发生机制尚无一致认识。由于在CHB患者外周血中分离的DCs是在HBV感染后已经呈现持续感染状态中的细胞,我们认为此时机体的免疫状态应以适应性免疫(adaptiveimmune)为主,而HBV感染慢性化应是天然免疫(innateimmune)和适应性免疫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此时DCs的功能下调,可以解释HBV持续感染时机体的免疫状态,但这尚不能解释HBV感染慢性化的过程。 本课题中,我们以DCs的成熟障碍(Dysmatumtion)的发生机制为研究目的,联系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中与DCs的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的关键因素:患者外周血HBVDNA载量和DCs上表达的Toll样受体(To1l-likereceptors,TLRs),结合CHB的临床特征,开展研究。 第一部分 不同HBVDNA载量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表型、功能变化 目的 研究观察不同HBVDNA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表型、功能变化,探讨HBV在DCs成熟障碍中的作用机制。 方法 筛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8例,入选时予PCR法测定外周血HBVDNA载量,经肝穿刺明确肝组织病理状念。入选病例符合HBVDNA载量>105copies/ml:除外其他肝脏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两个条件。入选后,所有病例予以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24周,再次测定外周血HBVDNA及肝穿刺。依据治疗前后外周血HBVDNA载量分为两组:高载量组(CHB—H组)28例(HBVDNA>105copies/mD和低载量组(CHB.L组)25例(HBVDNA<104copies/mD。从患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s。用流式细胞仪测定DCs表型;MTT法测定DCs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作用;EuSA法测定DCs分泌ILl2、ILl0等方法进行研究。同时以10例健康人作对照。 结果 1.CHB.H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炎症程度较CHB.L组为重,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间肝纤维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 2.DCs在体外经细胞因子的刺激可明显增殖,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s的扩增数量、速度低于正常人(P<0.02)。 3.DCs表面标记:正常人的HLA.DR、CD86(B7-1)、CD80(B7—2)和CD83表达阳性率均大于80%,而两组cHB患者HLA-DR、CD86(B7-1)、CD80(B7-2)和CD83的表达率普遍降低,CHB.H组分别为43.22±8.22%、37.89±7.75%、39.24±856%及2031±4.86%;CHB.L组分别为45.11±7.99%、4037±652%、3748±7.71%和22.87±5.68%。CHB患者DCs表面分子HLA-DR、CD86(B7-1)、cD80(B7.2)和CD83的表达较正常对照均显著降低(P<0.001),尤以CD83的降低更为显著;不同HBVDNA载量的两组CHB患者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4.两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DC在MLR中的刺激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 5.CHB.H组DCs、CHB—L组DCs和正常人DCs上清液中IL一10的量分别为(19.74±8.34)pg/ml、(2136±4.88)pg/ml和(25.23±946)pg/ml,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在纯DCs培养和MLR中,IL一12的量CHB-H组为(10237±48.96)pg/ml,CHB.L组为(122.27±51.36)pg/ml则分别明显低于正常人DCs(304.55±10152)pg/ml和(u6.27±55.54)pg/ml,有显著性差异(P<0.005)。 结论 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HBVDNA载量与肝组织炎症程度成正相关; 2.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存在成熟障碍; 3.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表型缺陷、刺激T细胞功能F调; 4.慢性乙型肝炎患者DCs的表型变化、功能下调与外周血HBVD№载量间无显著相关性。 第二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上T01l样受体3的表达变化研究 目的: 观测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上Toll样受体3(Toll-likereceptor3,TLR3)的表达变化,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成熟障碍的原因,探讨HBV感染慢性化与持续感染的机制。 方法: 筛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例。入选时予PCR法测定外周血HBVDNA载量。入选病例符合HBvDNA载量>105copies/ml;除外其他肝脏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两个条件。入选后,予以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16周,再次测定外周血HBVDNA。依据治疗前后外周血HBVDNA载量分为两组:CHB—H组20例(HBVDNA>105copies/mD和CHB.L组17例(HBVDNA<104copies/mD。从患者外周血分离获取单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DCs,对未成熟期DCs(immatumtiveDCs,imDCs)与成熟期DC(matumtiveDCs,mDCs)用流式细胞仪进行表型测定;EuSA法测定DCs分泌ILl2等方法进行研究;分别对imDCs与mDCs应用流式细胞仪法和免疫印迹法(westemb10t)法测定TLR3的表达。同时以10例健康人作对照。 结果: 1.DCs在体外经细胞因子的刺激可明显增殖,但较含胎牛血清的完全培养基的培养方式,其增殖速度较慢、数量较少(P>0.05); 2.正常人组DCs于培养第5、7天CD80、CD86、HLA—DR、CD83的表达率分另0为:2831±8.79、8235±8.67;3L17±11.23、79.61±10.08;27.61±10.28、92.79±8.48:23.46±n.53、83.76±5.47,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CHB.L组DCs于培养第5、7天CD80、CD86、HLA.DR、CD83的表达率分另0为:20.13±10.43、39.48±7.63;19.16±645、34.58±13.44;22.24±1237、43.73±16.87:1539±10.44、21.68±638,组间比较P>0.05。 3.正常人组、CHB.H组和CHB.L组imDC上TLR3的表达率分别为8.89±4.21、7.46±4.n、28.49±7.72,mDCs上TLR3的表达率分别为:正常人组5.71±4.33、CHB.H组6.68±3.17、CHB.L组6.15±3.88、。统计学分析结果:正常人imDCs上TLR3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两组CHB患者,P0.05。正常人组imDCs上TLR3的表达率高于其mDCs,有显著性差异,P0.05。 4.CHB患者DCs上TLR3的表达与其外周血HBVDNA载量无明显相关性。CHB患者mDC上TLR3的表达与imDC无显著性差异(p>O.05)。 5.三组DCs的培养上清夜中ILl2的产量: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1.54±20.75、137.62±4338;CHB.H组分别为26.22±n.20、31.84±12.35;CHB.L组分别为3159±14.16、42.n±10.76,与正常对照相比较,两组CHB的DCs产生ILl2的水平降低(P<0.05)。 结论: 1.通过细胞因子组合IL4、GM.CSF体外培养扩增的DCs为imDC,经TNF—a处理后的DCs为mDCs; 2.CHB患者外周血DC上存在TLR3的表达减少; 3.DCs上TLR3的表达变化可影响CHB患者DCs的表型、功能; 4.CHB患者DCs上TLR3的表达变化与其外周血HBVDNA载量间无明显相关性; 5.CHB患者外周血DC上存在TLR3的表达缺陷,可能为DCs成熟障碍、功能下调的重要原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