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胸膜下肺腺癌致胸膜受累CT征象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6h】

胸膜下肺腺癌致胸膜受累CT征象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资料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SPPA基本特征:

2.2 受累胸膜CT征象:

2.3 受累胸膜CT征象与VPI的关系:

2.4 影像学中淋巴结肿大与淋巴结转移及VPI的关系:

3. 讨论

3.1 SPPA的大小、密度及分布特征:

3.2 SPPA致胸膜受累的CT征象:

3.3 受累胸膜CT征象与肿瘤VPI:

3.4 VPI的存在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3.5 研究不足与展望: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非小细胞肺癌侵犯胸壁或胸膜的CT征象研究进展

致谢

附录(研究生期间成果)

展开▼

摘要

目的:1)对胸膜下肺腺癌(Subpleural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 SPPA)导致胸膜受累的CT征象进行分类描述及定量分析;2)探究胸膜受累的CT征象与肿瘤脏层胸膜浸润(Visceral pleural invasion, VPI)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于我院胸部CT检查发现且图像质量优、病灶长径在0.5-3cm之间、距离胸膜3cm以内且无其他严重肺部疾患的SPPA共52例,受累胸膜共91处。观察结节的位置、密度、分别测量其在轴位及MPR上的最长径线、结节与胸膜的位置关系及胸膜的形态改变。根据受累胸膜的部位及形态改变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类,其中非叶间裂胸膜(A组)分6型(I型:结节与胸膜间线样影,不伴胸膜端小三角形样高密度影;II型:结节与胸膜间线样影,伴胸膜端小三角形样高密度影;III型:结节与胸膜间粗线影,伴胸膜端三角形样高密度影;IV型:与结节相接触的胸膜面弧长小于结节沿胸壁方向的长径;V型:与结节相接触的胸膜面的弧长大于结节沿胸壁方向的长径;VI型:胸膜无明显改变),叶间裂胸膜(B组)分4型(I型:胸膜受结节牵拉移位;II型:结节与胸膜间线样影,不伴明显胸膜移位;III型:胸膜受结节推压移位;IV型:胸膜无明显改变)。对受累胸膜表现为A组I-III型的结节观察是否伴胸膜凹陷相关切迹(Nodule notch due to pleural indentation,NNPI),IV、V型关注瘤-壁脂肪间隙是否完整清晰。为定量描述胸膜受牵拉移位的程度,引入新的指标,即胸膜牵拉度(Pleural indentation fraction,PIF),计算A组II、III型及B组I型胸膜的PIF值并进行比较,并分析后者与瘤-壁距离的关系。关注纵隔胸膜是否受累,纵隔及肺门淋巴结有无肿大。手术均在 CT检查后2周内进行,肿瘤侵犯脏层胸膜弹力层而未突破脏层胸膜表面时,认为肿瘤VPI存在。最后对肿瘤的位置、大小、密度、受累胸膜的CT征象、A组与B组胸膜PIF值的大小关系、B组胸膜PIF值与结节瘤-壁距离的相关性及受累胸膜的CT征象与肿瘤VPI的相关性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52例SPPA中,左肺21例,右肺31例;上叶共34例。结节长径在轴位及MPR分别为2.09±0.61cm及2.20±0.63cm(r=0.961, P<0.001;t=-4.310,P<0.001),后者值更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性结节40例,非实性结节12例。A组共57处受累胸膜(其中肋胸膜44处;I型9处,II型18处,III型12处,IV型4处,V型2处,VI型12处),II-III型PIF值为0.494±0.204(PIFmax=1, PIFmin=0.233)。II型伴NNPI占55.56%,III型伴NNPI占66.67%。IV型表现为瘤-壁脂肪间隙欠清晰占3/4;V型占2/2。受累的纵隔胸膜中,表现为II型4处,III型3处,V型1处。B组共34处受累胸膜(其中斜裂胸膜24处;I型23处,II型5处,III型3处,IV型3处),I型与II型瘤-壁距离分别为4.65±3.27mm、9.66±6.42mm(t=-2.588,P=0.016),后者距离胸壁更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I型 PIF值为0.188±0.083(PIFmax=0.339,PIFmin=0),与 A组II-III型的 PIF值比较(t=-7.444,P<0.001),后者值更大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I型胸膜的PIF值与结节长径无线性相关,而与结节远端或中心距胸膜的距离呈线性相关,且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682(P<0.001)和0.455(P=0.014),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回归方程分别为y=0.108+0.017x(“y”代表 PIF值,“x”代表结节远端距胸膜距离,P<0.001)和y=0.109+0.008x(“y”代表PIF值,“x”代表结节中心距胸膜距离,P=0.029),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各型受累胸膜 CT征象的 VPI浸润率分别为 A组 I型0、II型66.7%、III型87.5%、IV+V型80%、VI型10%;B组I型84.2%和II型40%(Fisher精确检验值为30.895,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III型及IV型浸润所占比分别为2/2和0/3。A组IV型手术病例中,瘤-壁脂肪间隙不清晰并有VPI2处,瘤-壁脂肪间隙清晰且无VPI1处,V型的2例手术病例均为瘤-壁脂肪间隙不清晰且伴有VPI。纵隔胸膜形态改变并行手术治疗的7例中,证实有VPI6处。3例有淋巴结肿大且被证实为淋巴结转移伴VPI;38例无淋巴结肿大行手术切除被证实1例有淋巴结转移伴VPI。32例VPI病例中4例伴有淋巴结转移。
  结论:1)根据SPPA受累胸膜的位置及形态改变特点,可将受累胸膜分为A组(6型)和B组(4型)。A组I-III型及B组I-II型为胸膜凹陷征的特殊表现形式。A组III型伴NNPI几率最大,推测与瘤内纤维化程度较高有关。A组II-III型与B组I型的PIF值比较,前者更大,与胸膜的不同结构特征有关。B组I型的PIF值与瘤-壁距离呈线性相关,可由回归方程估算。当肿瘤与非叶间裂胸膜相接触时,IV型伴有清晰完整的瘤-壁脂肪间隙的可能性更大,当肿瘤与叶间裂胸膜接触且推移程度较大时,不易区分肿瘤推移与跨叶生长。2) A组III型、IV-V型及B组I型的肿瘤VPI浸润率高,均达到80%以上,B组III型VPI占2/2,表明上述受累胸膜的CT征象较大几率提示有VPI的存在。A组IV-V型伴有不清晰完整的瘤-壁脂肪间隙及纵隔胸膜受累均可以在上述受累胸膜CT征象的基础上增加VPI发生的几率。A组I型、B组II型及无明显胸膜改变者VPI浸润率低。淋巴结转移对于提示VPI的存在有很高的价值,同时提示预后不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