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组织公正缺失和群体边界渗透性对低地位群体非伦理行为模式的影响研究
【6h】

组织公正缺失和群体边界渗透性对低地位群体非伦理行为模式的影响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组织公正理论

1.2 组织不公正理论

1.3 群体边界渗透性相关研究

1.4 非伦理行为的相关研究

1.5 组织公正缺失、群体边界渗透性与非伦理行为之关系的研究

2 问题提出

2.1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整体思路

2.3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

2.4 研究意义

3 正式研究

3.1 被试选择

3.2 研究材料及准备

3.3 研究控制与程序

3.4 数据分析

4 综合讨论

4.1 性别对个体主观公平感以及非伦理行为选择倾向的影响

4.2 不同公平控制对被试主观公平感及非伦理行为选择倾向的影响

4.3 个体在“利己”及“损人”非伦理行为内部选择倾向的差异

4.4 研究结论

4.5 研究启示

4.6 创新之处

4.7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本研究试图考察在无法保证分配公平和程序公平的实际情况下,即组织公平缺失的情况下,同时纳入群体边界渗透性,考察在不同的公平控制和群体渗透性控制下被试在非伦理行为选择倾向上的差异。希望通过此项研究,能够减少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发生频率,减小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推动组织更健康地发展。
  本研究采用情景故事法,以华中科技大学191个大一学生为被试对象,采用3×2的完全随机设计,以模拟故事法呈现刺激,通过情景设置组织不公正情境和群体边界渗透情境,以影响个体的对情境是否公平的主观体验,并考察个体在不同情境和不同主观体验下做出补偿性或报复性非伦理行为的倾向,以此来探讨考察组织公平缺失和群体边界渗透性以及主观公平感对个体非伦理行为模式倾向选择的影响。结果发现:
  (1)不同性别的被试对公平的主观体验有显著差异,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在同样的情境下,女性的主观公平感更低,觉得更加不公平;
  (2)不同性别的被试在部分非伦理行为的选择倾向上有显著差异:
  将“贿赂”作为首选的男性比例显著多于女性;
  将“欺骗”作为第3选择的男性显著多余女性;
  将“攻击”作为首选的女性比例显著多余男性;
  (3)在分配公平*程序不公情境下,将“攻击”作为“最倾向”的被试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公平控制情境,将“欺骗”作为“中等倾向”的被试比例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公平控制情境,将“欺骗”作为“最不倾向”的被试比例显著低于其他两种公平控制情境,即在这种情境下,最多比例的被试将“攻击”作为首选,很大比例的被试也中等倾向于“欺骗”;
  (4)在6种不同情景模拟故事情境下,排序为1比例最大的非伦理行为都是“贿赂”;
  (5)在3种不同公平控制情境下,被试在“利己”的非伦理行为内部都有一致的选择倾向:相较于“欺骗”,被试更倾向于“贿赂”;
  (6)在3种不同公平控制情境下,只有在分配公平*程序不公的情境下,被试更倾向于“攻击”而不是“退缩”,其他两种情境下被试在“损人”的非伦理行为选择上没有显著的选择倾向差异;
  (7)3种不同的公平控制情境下,被试对公平的主观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
  程序不公*分配公平情境下被试的主观公平体验最高,而分配不公程序公平的与分配不公程序不公公平感均值无显著差异:
  (8)对于男性被试,群体渗透性控制负向显著预测贿赂行为。即对于男性被试,渗透性控制的值越大,即越可能进入高地位群体时,贿赂行为的排序值越低,即越倾向于做出贿赂的非伦理行为。对于女性被试,群体渗透性控制不能显著预测贿赂行为;
  (9)对于男性被试,主观体验负向显著预测接受行为。即对于男性被试,主观体验分值越低,即主观体验越不公平时,接受行为的排序值越高,即越不倾向于接受。对于女性被试,主观体验不能显著预测接受行为;
  (10)对于男性被试,主观体验是过程公平控制和退缩这种非伦理行为的完全中介效应;
  (11)对于男性及女性被试,主观体验是分配公平控制和攻击这种非伦理行为的完全中介效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