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路易斯·厄德里克《爱药》中的创伤书写
【6h】

路易斯·厄德里克《爱药》中的创伤书写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Contents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Uprootedness as Cultural Trauma

1.1 Dislocated Sense of the Place

1.2 Disruption of Familial Connection

1.3 Loss of Cultural Faith

Chapter Two Forced Assimilation as the Cause of Cultural Trauma

2.1 Boarding School Education

2.2 Conversion of Belief

2.3 Manifest Destiny

Chapter Three Confronting the Cultural Trauma

3.1 Oral Tradition for Healing

3.2 Trickster and Survival Humor

3.3 Home-coming for Communal Root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

展开▼

摘要

路易斯·厄德里克是一名本土裔美国文学作家,其成名作《爱药》以印第安奥吉布瓦部落的视角,展现了保留地上跨越半个世纪的北塔科他家族传奇。通过描述白人殖民文化与部落传统文化的冲突,作者艺术地揭示了部落家庭与个人面临的文化失根之殇。在被迫同化的殖民话语下,印第安族人失去原有的文化身份,面临文化错位的创伤经历。藉此,直面创伤,在集体文化传统中重拾文化身份,是关系到创伤消解以及奥吉布瓦族存续的策略。
  本论文旨在运用创伤理论,结合印第安文化研究,解读《爱药》的创伤书写,认为失根性是作品中创伤事件的主要文化呈现。论文通过探讨文化创伤在传统文化、家庭观念、宗教信仰的体现,挖掘文化背后的政治话语、即被迫同化的殖民话语,可以得出作品隐含的文化创伤之体现、根源,并进而探究印第安族裔在创伤后的文化生存。本论文认为回归印第安文化传统、重新定位文化身份是直面创伤的途径。
  第一章探讨作品中个人与集体层面的文化失根带来的创伤,并从土地情节、家庭纽带、信仰归属三个层次具体分析,认为部落对土地、家庭、本族信仰的归属是文化身份之根。印第安人失去了对土地的依附,成为西方工业文化的附属,陷入无家可归的失根困境。父母的缺失、家庭遗弃等经历使个人的身份趋向边缘化。部落文化宗教信仰的迷茫使人生活在印第安与西方文化的中间地带,带来身份定位的断裂。
  第二章从被迫同化的历史殖民话语探讨创伤性事件的根源,认为西方话语通过开设强权机构,控制印第安人的话语权力。在寄宿学校教育下,印第安语言文化走向灭绝危机,随之,个体的文化身份出现错位。而且,在天主教会的影响下,印第安人改宗异教,并没有得到新的文化身份,却丢失了原有的文化背景。另外,诸如部落议会的政治机构深受白人意识形态昭昭天命的话语干涉,更加直接的体现了殖民话语对印第安人的身份同化。
  第三章认为面对文化身份的迷失,印第安口头叙事传统、千面人物生存幽默、印第安归家寻根是作品人物直面创伤的策略。在口头叙事传统中,叙事行为跨越文化边界,有助于形成集体文化记忆,对抗创伤之痛。此外,印第安人借助千面人物的特性对抗刻板的文化界定,并以生存幽默直面文化创伤。最后,通过归家传统,印第安人找寻文化身份的根源,实现连续性的自我定位,并将个体与部落的身份联系起来,通过宗族纽带最终重建集体身份,实现创伤的初步消解。
  本文结合文化创伤理论,对《爱药》进行文本细读,挖掘了小说文化失根现象背后的政治话语,旨在探讨印第安文化传统身份错位给个人和集体生存带来的创伤。书中部分人物自我迷失,经历了不可言说的创伤。厄德里克笔下的奥吉布瓦部落的创伤影响虽然无法得到根除,但作者的创伤书写至少能通过直面创伤、身份回归的生存策略,对文化失根困境进行重新审视,为创伤后的文化存续带来希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