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眼咽肌病综合症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点研究
【6h】

眼咽肌病综合症的临床、病理及分子生物学特点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眼咽肌病综合症患者的I临床特点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附图/表

第二部分 眼咽肌病综合症患者的肌肉病理特点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分析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眼咽型远端肌病的致病基因探索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多聚丙氨酸延展突变所致人类遗传病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英文论文Ⅰ

英文论文Ⅱ

英文论文Ⅲ

展开▼

摘要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眼咽肌病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本研究选取1995-2013年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8个眼咽肌病综合症家系。所有先证者均行肌肉组织冰冻病理检查及PA BPN1基因筛查。根据PABPN1基因筛查结果,明确13个家系共34例患者为OPMD,5个家系共21例患者经基因筛查未发现PA BPN1突变,诊断为OPDM。
  OPMD组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47.2±11.2岁(27-67岁)。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吞咽困难,占53%(18/34),平均起病年龄为44.8±10.7岁;其次为眼睑下垂,占26%(9/34),平均起病年龄为57.8±7.7岁。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较以眼睑下垂首发的患者起病早(P=0.0036)。截止到最后一次随访,入组患者平均病程为15.5±12.6年(1-53年),79%(27/34)的患者出现眼睑下垂,由此导致的视野受损成为本组患者中最大的困扰;88%(30/34)出现吞咽困难;53%(18/34)出现眼外肌麻痹;41%(14/34)出现肢体无力,皆以近端为主。同一家系内部在首发症状及受累肌肉分布特点方面有高度的一致性。
  OPDM组患者平均起病年龄为26.4±5.87岁(22-39岁)。本组患者中,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四肢肌无力,占38%(8/21)。截止到最后一次随访,入组患者平均病程为15.6±8.99年(1-34年),95%(20/21)的患者出现眼睑下垂和眼外肌麻痹;52%(11/21)出现吞咽困难,4例患者后期仅能进食半流质;57%(12/21)出现肢体无力,皆首先累及肢体远端,其中5例患者在起病12~15年后丧失独立行走能力,需依赖轮椅。以四肢肌无力首发的家系普遍进展较快,2例患者在起病后17年(40岁)由于OPDM相关的吸入性肺炎及营养不良死亡。同一家系内部在起病年龄、首发症状及进展速度上具有一致性。
  第二部分 眼咽肌病综合症患者的肌肉病理特点分析
  18个家系的先证者均行肌肉组织冰冻病理检查。肌肉标本常规行组织学、酶组织化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苏木素-伊红(H&E)、改良Gomori三色(MGT)、高碘酸Schiff反应(PAS)、油红“O”脂肪染色(ORO)、还原型辅酶Ⅰ四氮唑还原酶(NADH-TR)、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OX)、三磷酸腺苷酶(ATPase)(pH4.3,4.6,10.4和10.6)、Dystrophin蛋白(C端,N端,ROD-)、Dysferlin蛋白、(α-,β-,γ-,δ-)Sarcoglycan蛋白和Caveolin-3蛋白染色。其中部分先证者(7例OPMD患者及3例OPDM患者)接受电镜检查。本研究对照皆取自因肌无力而行肌肉活检且病理结果为正常的肌肉标本。
  OPMD及OPDM肌肉标本在光镜下病理改变相似,都表现为慢性肌源性改变伴肌纤维内镶边空泡形成。OPMD中镶边空泡出现频率平均为1.1±0.9%;OPDM中平均为4.2±2.1%,较OPMD更为常见(P=0.0159)。此外,OPDM肌肉损害较OPMD显著,部分标本可见呈小群分布的萎缩纤维,坏死伴吞噬,肌内膜及间质明显增生。免疫组化染色未见异常。7例OPMD肌肉标本行电镜检查,其中5例肌细胞核内可见直径约为8.5nm的管状细丝样包涵体。3例OPDM肌肉标本电镜下未发现肌核或肌浆内管丝样包涵体。
  第三部分 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的分子生物学特点分析
  13个OPMD家系均经PABPN1基因突变分析确诊,先证者的DNA自活检肌肉组织标本中提取,家系成员DNA自外周血提取。
  本研究人群中共发现7种基因型,其中10个家系为单纯(GCG)异常扩增,另3个家系伴有(GCA)的插入。最常见的基因型为(GCG)9(GCA)3(GCG)1,占46%(6/13)。家系1中先证者为复合杂合突变(GCG)6(GCA)1(GCA)3(GCG)1/(GCG)6(GCA)1(GCG)1(GCA)3(GCG)1;其姐携带1个正常等位基因,另一等位基因为(GCG)6(GCA)1(GCG)1(GCA)3(GCG)1;其弟无临床症状,但携带(GCG)6(GCA)1(GCA)3(GCG)1多态,该多态以往未见报告。
  结合表型,单纯(GCG)异常扩增与伴有(GCA)插入的家系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差异。起病年龄及表型严重程度与(GCN)扩增次数无明显相关。家系1中,先证者发病早期即出现眼、咽及肢体肌肉的全面受累,而其姐仅有吞咽困难,提示(GCG)6(GCA)1(GCA)3(GCG)1多态对表型可能具有调控作用。
  第四部分 眼咽型远端肌病致病基因的探索
  外显子序列虽然仅占基因组序列的1%,但却包含了编码和调控蛋白质合成的主要信息。在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型的疾病中,85%以上的突变位点都位于外显子区域。目前,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已成功定位了超过100种先前未知的疾病致病基因,包括罕见疾病、复杂疾病、肿瘤等。OPDM的致病基因至今不明且相关研究甚少,缺乏较大家系且报道寥寥是其重要限制因素。而WES较全基因组测序及家系连锁分析的突出优势则在于,其可利用小家系,甚至散发病例完成致病基因的定位工作。故本研究拟利用WES探索OPDM的致病基因。
  本研究选取家系2中2例患者(Ⅲ7,Ⅲ9)及1例正常人(Ⅲ9之父),自外周血提取全基因组DNA行WES。按照显性遗传模型(不完全外显)进行数据分析。家系2中其他成员及家系4用来验证可能的候选基因。
  3例送检者平均检出105641个基因变异位点,包括非同义突变、剪切位点变异,插入及缺失突变。经数据分析及功能预测后的筛选,得到52个非同义突变及3个缺失突变。然而经Sanger测序验证,未得到与疾病表型共分离的基因变异位点。
  结论:
  1.OPMD和OPDM为两种独立的疾病实体。吞咽困难是我国OPMD患者常见的首发症状,以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较以眼睑下垂首发的患者起病早(P=0.0036)。OPDM患者中以肢体无力首发或可提示预后不良。在两种疾病中,同一家系内部的临床表型都具有家族一致性,提示除致病基因外的其他遗传背景可能参与调控OPMD及OPDM的表型。
  2.我国OPDM患者光镜下镶边空泡较OPMD更为常见(P=0.0159)。
  3.我国OPMD患者可见PABPN1基因单纯(GCG)异常扩增,亦可有(GCA)插入突变,同时存在(GCN)11多态。13个家系检测到7种PABPN1基因突变类型,提示中国人群中OPMD患者并非来自共同祖先。(GCG)6(GCA)1(GCA)3(GCG)1为我们首次报道,该多态可能参与调控疾病表型。
  4.本研究利用WES探索OPDM致病基因,未能得到与疾病表型共分离的基因突变。WES存在漏检可能,另推测OPDM致病基因或可位于非编码序列;亦可能为短串联重复序列及拷贝数变异。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