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眼眶神经鞘瘤术前组织学判断和治疗方法研究
【6h】

眼眶神经鞘瘤术前组织学判断和治疗方法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对象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影像学检查

1.4治疗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临床表现

2.2 影像学检查结果

2.3 治疗方法

2.4 病理分型

3讨论

3.1一般情况

3.2影像学鉴别要点

3.3治疗原则

3.4 良恶性神经鞘瘤鉴别及处理原则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眼眶神经鞘瘤诊治方法

致谢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目的:
  眼眶神经鞘瘤绝大多数为良性肿瘤,患者以眼球突出、视力下降、眼动障碍或复视等就诊,眶内肿瘤常引起眼部这些改变,与眶内其他肿瘤不易鉴别。肿瘤生长位置变化较大,瘤外包膜菲薄,术中囊膜破裂肿瘤残留往往是导致肿瘤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本文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临床和影像学分析做出肿瘤组织学判断,根据肿瘤位置和范围制定最佳手术方案,取得最佳预后。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眼科1985年至2014年间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眼眶神经鞘瘤226例,通过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以及查阅相关文献以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总结本文病例资料以及借鉴国内外关于本病的治疗经验,探讨该病的最佳治疗方法。
  结果:
  1、临床表现:患者多以渐进性眼球突出就诊,典型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视力下降、扪及肿物以及眼球运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结果:B型超声检查(B mode ulthasonography)肿瘤内回声多不均匀,占57.00%,多为实体回声显示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color Doppler imaging,CDI)检查显示肿瘤血流分布多样。CT(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显示肿瘤分布位置广泛,以上方及外侧居多,常累及眼眶后1/3段。形状多样,主要为长条形及类圆形。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显示肿瘤内部信号丰富,特别是T2WI像,以低、中、高混杂信号为主。
  3、术式选择:前路开眶术、外侧开眶术、内侧开眶术、内外联合开眶术、眶内容切除术以及经颅开眶术分别为89例、110例,5例、9例、5例、4例。行外侧开眶术者较前路开眶术者并发上睑下垂、视力下降、眼动受限风险大。累及眶后1/3段行前路开眶术较外侧开眶术肿瘤易残余,未累及者则无差异。
  4.良恶性鉴别及处理原则:当发现肿瘤生长较快,疼痛感明显,眼眶骨壁有破坏时,应高度怀疑恶性病变。良性肿瘤未累及眶后1/3段多采用前路开眶术,累及眶后1/3段肿瘤多采用外侧开眶术。恶性肿瘤需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或眶内容摘除术,术后辅助放射治疗。恶性者较良性易复发。
  结论:
  大多数眼眶神经鞘瘤可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术前组织学判断。B型超声显示肿瘤内部回声少且不均匀,实体肿瘤内显示数个小片状或融合成片透声区,应高度怀疑为眼眶神经鞘瘤。CT显示肿瘤呈串珠状或葫芦状生长,或呈与眼轴平行长条形或长锥形生长时,多为眼眶神经鞘瘤,结合经眶上裂向颅内海绵窦区蔓延基本可以肯定诊断。哑铃形生长眶颅沟通肿瘤,哑铃形中间部在眶上裂处,两端分别在眶内和海绵窦区,眶顶骨质不增厚或缺失,亦应高度怀疑神经鞘瘤可能。MRI显示肿瘤T2WI呈低、中、高混杂信号,结合肿瘤特殊形状,如串珠状、长条形、哑铃形等,多数可以肯定为眼眶神经鞘瘤。未及眶后1/3段肿瘤、粘连不严重者多行前路开眶术,累及眶后1/3段粘连严重者可选择外侧开眶术,若位置靠近内侧、体积较大,可联合内侧开眶术。眶颅沟通者开眶取出苦难者可考虑经颅开眶。良性肿瘤多选择肿瘤局部切除术,恶性肿瘤需行肿瘤扩大切除术或眶内容切除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