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共识生产到争议制造:争议性人物何以型构——基于对陈光标的个案考察(2007-2016)
【6h】

从共识生产到争议制造:争议性人物何以型构——基于对陈光标的个案考察(2007-2016)

代理获取

摘要

争议是共识达成之前的争夺、抗衡、协商的态势,也是映射话语变迁和社会变革的一面镜子。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媒介化社会,“热爱与媒体打交道”的陈光标跃然于公众视野,围绕其形象的争论游弋于“首善”与“首骗”之间,成为争议性人物的一个时代缩影。本文以框架分析为主要研究思路,结合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希冀以陈光标这一争议性人物作为“窗口”,循着争议性人物何以可能的逻辑,观测不同媒介场域内争议各方的博弈与型构过程,廓清媒介化进程中争议性人物形象的生成路径与内在逻辑。
  研究主要探讨三个层面的问题:其一,媒体如何“描述”和“定义”陈光标;其二,争议性人物如何进行自我建构,在此过程中,媒介与争议性人物又如何展开对话与角力;其三,陈光标这一争议性人物形象的建构与多方的话语实践存在何种关联。
  研究发现,媒体作为陈光标这一争议性人物形象的核心定义者,基于政治动员、价值困惑及规避风险等现实诉求,设置道德和责任框架、冲突框架、法律和问责框架等6类框架,以赋予陈光标形象的特定意义。媒体框架策略的转换形成了框架共鸣、框架争夺及框架溢散的阶段性态势,参与意义争夺的同时,激发了话语间的碰撞冲突、对抗和协商,为人物争议的生成与扩散提供了话语竞争空间。
  他者呈现与自我建构的交互过程中,媒体与陈光标应时而变、应势而谋,于竞合之中转换框架策略及话语方式,争夺对其形象的定义与阐释。双方的互动角力促使解释框架由互为补充的融合态势、由异到同的趋同态势转变为针锋相对的争夺态势,而媒体对话语的把控和对形象的定义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强调其个性鲜活的慈善家、中国慈善界代表性人物、身处舆论漩涡的争议性人物的形象。
  媒介化浪潮使陈光标的媒介实践延伸至更为广阔的场景,赋予其设置公共议题、重构既有框架、介入媒介运作的神兵利器,自我言说力量的崛起也拓展了形象建构的外延,即以往形象建构依赖于他者呈现的状态渐成过去。陈光标将自传与微博延伸为观点表达、组织动员及质疑回应的渠道,通过与媒体、公众等不同行动主体互动角力,参与到争议场域中。他积极主动的媒介使用和策略性表达,亦充分凭借媒介需求和传播特质,遵循媒体运作的内在逻辑,构建其经由争议获取关注的媒介化生存之道,凸显其作为典型人物的慈善家和环保人士、有责任感和影响力的企业家、正能量象征的公众人物等形象。
  媒介化进程不仅延伸了争议性人物的话语实践,更拓展了媒介与争议性人物的互动关系,彻底重塑了争议性人物形象的生成路径:媒体与争议性人物在特定阶段基于各自的行动逻辑支配,经由共识生产到争议制造这一隐秘而复杂的互动型构过程,通过交锋对话、争斗或结盟实现框架化和框架重构,不断竞逐并赋予人物和事件意义,呈现时而相互依存、交织共生,时而对抗博弈等互动关系。媒体的框塑过程作用于争议性人物的公开与呈现,而媒体组织内部及其报道取向的互相抵牾,和关注争议价值的媒介惯例,制造出人物形象的悬念。自我建构力量的崛起,使个体参与表达和博弈成为可能,陈光标以自我言说为起点,借助迎合媒介逻辑的策略化行动,将触发争议获取关注的个人诉求,转换为公共议题进入大众视野,并在主动性建构中尝试挣脱媒体框架。二者在意义争夺过程中互相作用于形象呈现的框架策略,一定程度上共同型构、重塑了人物形象的争议走向。
  笔者重新审视争议各方的话语实践,尝试透视陈光标这一争议个案背后的问题,为新闻媒体等行动者的话语实践提供现实依据和建议,探讨如何从意义争夺中寻求共识,避免争议遮蔽甚至消解人物本身的公共性,方可理清悬在虚空的种种争议与疑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