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鬼魅性”:虚构与真实的一种关联--苏童小说鬼魅叙事研究
【6h】

“鬼魅性”:虚构与真实的一种关联--苏童小说鬼魅叙事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就中国当代小说家的写作情况而言,苏童算得上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其创作也值得学术界的探讨,迄今为止不计其数的苏童评论文章便是证明。但即便如此,在幻魅想象逐渐受到关注的今天,有关于其小说鬼魅叙事的研究仍显得十分薄弱。由此,对“苏童小说鬼魅叙事”进行探索就有了意义。而以“鬼魅叙事”为研究角度,实是在吸收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和联系苏童固有特色的基础上对其小说创作进行的一种概括,即苏童作品流露出的“鬼魅性”。 “鬼魅性”,作为“鬼魅”之特征提炼衍生的产物,不但指向“亡魂”和“灵异”,且和“暴力”、“血腥”、“死亡”等恐怖性元素相连通,从而拓展了小说中的“鬼魅”内涵,使鬼魅叙事在写作核心方面实现了从“鬼魅”(指亡灵)到“鬼魅性”的转变。不少学者对鬼魅叙事的研究已涉及到这一转变(虽未明确指出),因为他们所说的“鬼魅叙事”并不纯粹指文本对“灵异”的书写,而同时包含了一定的现代荒诞色彩——它以“非人”化的人物、神秘的故事和阴森的氛围等非常态化笔墨,揭示出人性与历史的残酷本相。 在该叙事语境下,“鬼魅性”既具有结构文本的审美功能,又延伸出广阔的意义空间,还规定了鬼魅叙事的思维逻辑与想象程度。据此,它作为“虚构”和“真实”间的一种关联,不仅使苏童小说表现出变态性、神秘性、荒诞性和惊悚性的文本特征,更助之完成了指涉生命苦难、人性丑陋和历史虚无的叙事目的。同时,苏童小说得以表意的叙事逻辑则被同样起到连接“虚构”与“真实”作用的“叙述”所呈现。然吊诡的是,当苏童试图以“鬼魅性”为基点去进行叙述和表达时,他的创作却又产生了种种难以解决的悖论:一方面,用来揭示“真实”的“鬼魅”元素一定程度地消解了这些“真实”。苏童本人也在“无知”体验与“绝望”境遇中陷入了展示“丑陋”的漩涡里。另一方面,这种叙事所具有的强劲想象虽然契合于苏童的幻想天赋和心理认知结构,但又不得不因作家的阅历增长与转型需要而受到压制。悖论的存在表明苏童已遭遇到了深刻的内在困境与巨大的创作焦虑。

著录项

  • 作者

    程宁;

  •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

  • 授予单位 安徽大学;
  • 学科 中国语言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王达敏;
  • 年度 2019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世界文学;小说;
  • 关键词

    虚构与真实; 关联; 苏童小说;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